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梁启超探索

梁启超探索

11-01 11:56:30 | 浏览次数: 975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知识
标签:初三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梁启超探索,
一、管教严格的家庭

  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出生在前清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三年),民国十八年(公元一九二九年)逝世,死时五十六岁。

  梁氏的先祖是由中原向南方逃亡的难民,曾经遭受宋明亡国的痛苦。在他曾祖父以前,世代耕田,勤朴地过日子。他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他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平时常为乡人排难解纷;母亲赵氏,非常贤慧。

  梁氏幼年的教育是在家庭中接受的,他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曾教他读书。父亲对他的管教很严,他的言语举动如稍不规矩,即遭受责骂;当他十二岁考取秀才时,他的父亲仍然要他操作劳役。母亲生性温良慈爱,不过对他的督促也很严厉,不但教他读诗书,而且教他做人的道理。梁氏在《我之为童子时》一文中,曾追述他六岁时因说谎被责的情形说:

  “……我家之教,凡百罪过皆可饶恕,惟说谎断不饶恕。我六岁时不知为何事忽说谎一句,……不久即为我母发觉,……当时被母翻伏在膝前,力鞭十数,我母当时教我之言甚多,但记有数语云:‘汝若再说谎,将来便成窃盗,便成乞丐。’我母旋又教我曰:‘凡人何故说谎,或者有不应为之事而为之,畏人之责其不应为而为也,则谎言吾未尝为。或者有必应为之事而我不为,畏人之责其应为而不为也,则谎言我已为之。夫不应为而为,应为而不为,已成罪过矣,若己不知其罪过,犹可言也,他日或自能知之,或他人告之则改焉不复如此矣。今说谎者则明知其罪过而故犯之也,不惟故犯,且自欺欺人,而自以为得计也。人若明知罪过而故犯,且欺人而以为得计,则与窃盗之性质何异,天下万恶皆起于是矣。然欺人终必为人所知,将来人人皆指而目之曰,此好说谎话之人也,则无以信之。既无人信,则不至成为乞丐焉而不止也。’我母此段教训,我至今常记在心,谓为千古名言。”

  由此可见母教对他影响之深,直到晚年还感念不忘。

  梁氏的祖父不仅教他读书,而且常拿古时圣贤豪杰的言行勉励他,对于宋明亡国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是不厌其详的讲解给他听。像“崖山遗恨”、“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反清的历史,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熟悉了。
 

二、勤勉不懈的治学

  梁氏聪慧过人,求知欲特别强烈,从小便勤读不懈。他六岁时便读完四书,八岁读完五经。年幼的时候,因家贫买不起书,家里只有史记和纲鉴易知录两部书,他几乎每天都读,差不多全部可以背诵。光绪二十一年,京师强学会成立,会中购有很多西书,他也几乎全部都浏览过。民国七年他去欧洲考察,在船上五十天看完两大箱近一百册的日文书籍,由此可以看出他勤读的程度。他为了想看懂西书,曾努力学习英文,在四十多岁漫游欧洲时还跟好友丁在君学习英语。

  他常因讲学和著述,废寝忘食,甚至影响健康;民国七年春夏间,曾摒弃百事,专心于中国通史的著述,数月之间写成十余万字,以致患病吐血多时,通史的著述因此停顿。他到了晚年,仍然致力于著述,毫不懈怠;去世前夕,卧病在北京协和医院,还在赶写未完成的著作,其勤勉治学的精神实属罕见。据估计,他一生一共写了一千四百多万字,平均每月写三万字左右。他常一夜之间不眠不休地写上几千字,由此也可见其才华之卓越超群。
 

三、正气懔然的性格

  梁氏受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所以具有中国读书人的性格,正气懔然,只要是义之所在,即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去完成。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戊戌政变以后,慈禧太后的党人四处抓人。参加政变的康有溥、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等人皆被斩首;其它牵涉新政的人,不是被充军,就是被革职,或被监视起来。梁氏当然也是被通缉的要犯,但他在八月六日却出现在日本使馆。他到日本使馆并不是去避难,而是自动去赴难的:他以牺牲个人生命为条件,恳求日本公使营救光绪皇帝和康有为,其悲壮之气感动了日本公使,不但没有将他送给清廷,而且还帮助他逃亡日本。他在日本时,吴稚晖等人在日本大倡革命,遭到清廷官吏的猜忌,因此清廷请求日本政府递解吴稚晖等人回国。梁氏一向对吴氏甚为尊敬,他知道这件事以后,曾经气愤地对清廷大加指责。

  民国四年五月袁世凯利用美国人古德诺发表文章,力言共和政体不适宜于中国,中国必须实行帝制;又有杨度、刘师培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筹安会,极力拥护袁世凯做皇帝。梁氏深知其中阴谋,就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痛骂袁世凯一顿。据说,当这篇文章还没有发表的时候,袁曾派人送二十万金给梁氏祝寿,这样厚重的贺礼不但被他拒绝,而且他还把这篇文章录下来送给袁看。袁又派人告欣他,大意说:“你亡命已经十余年了,逃亡的苦味也应该尝够了,何必还要自讨苦吃?”他却笑着对来人说:“我过去对逃亡很有经验,我宁愿过逃亡的生活,不愿意在混浊的空气中苟且偷生。”他这种不畏权贵、不受威胁利诱的胆识,多么令人敬佩!
 

四、爱国救国的热忱

  梁氏一生热爱国家民族。他曾说:“爱国两字,近来当做时兴口号,到处有人说起,但细按下去,真能爱国者究有几人?比起别国人爱国至情,我等真要愧死。”这是何等感慨!他的爱国不仅溢于言表,而且在行动上表现出来。

  他一向被人认为是维新派,其实在光绪二十九年以前,也就是在他三十岁以前,与其说他是维新派,不如说他是革命派。他推翻满清的革命救国的行动,虽然不像国父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的那样的轰轰烈烈,但也颇足称述。在革命行动方面,他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以后,曾打算和国父所领导的革命党携手合作;初步的合作是办了一种名叫“中国秘史”的杂志,刊登宋明亡国和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的故事。自此以后,他和中山先生的来往日渐密切,甚至有合作组党的计划,只可惜由于康有为的从中阻挠,未能成功。

  光绪二十五年九月间,他在东京创办了一所高等大同学校,一时有革命思想的人,都集中在这所学校里。他对学生鼓吹英法自由平等的学说,鼓舞他们努力革命大业。那时留日学生当中主张排满最激烈如戢翼翚、沉云翔等人,也常常来大同学校访问,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影响力。

  民国成立以后,他为了国家的生存更表现了无比的爱国救国行动。在民国四年为了护国讨袁曾经好几次出生入死。这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当蔡松坡宣布讨伐袁世凯以后,梁氏即在上海各报发表讨袁文字,以等待各省的响应,可是等了三个多月却没有动静,他正在焦急万分的时候,广西响应的消息来了,陆荣廷派唐绍慧来上海,准备迎接他去广西;并且说只要梁氏一到,广西马上独立。于是他急着要去广西,事先和大家约好分途前往,以免被人发觉。他预定先到香港,再由安南偷渡入镇南关,但不料在上海的住所被侦探包围,袁世凯捕拿梁氏就地正法的命令早已通行各省。后来他得到日本武官青木的帮助,才幸免于难。他到香港以后,改乘日本货船到海防,由日本农场主人深夜以小艇来接,步行了三天,才抵达镇南关。这次沿途吃尽苦头,遭遇了许多危险。后来他又冒险前去广东见龙济光,终使龙氏就范。护国讨袁能够顺利成功,梁氏实在是功不可没。

  民国七年,徐世昌任总统,而大权则操在督办段祺瑞的手中;段为了要向日本借款,不惜以山东权益让给日本作为交换的条件。梁氏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正是以北京政府特使的身分参加巴黎和会,于是坚决反对这丧权辱国的和约,拒绝签字。他以一个北京政府派去的特使,为了国家的利益居然敢反对政府的“政策”,这种为国家的大义而不计牺牲小我的风范,深为国人所仰慕与赞赏。
 

五、日新又新的思想

  梁氏常受人批评的是他的思想往往前后矛盾,这点他颇有自知之明,不过由此正足以看出他的思想是在不断的进步和求新之中,他自谓“太无成见”、“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表现出他始终不落伍而力求赶上时代适应环境。

  他的思想可说是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凡西洋各种新思想和学说,只要是合乎时代潮流的,他无不接受而加以提倡。他在光绪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这时他只有二十二岁,就和康有为的学生麦梦华办了一种小型杂志,名叫“中外纪闻”,宣传民权思想。次年,他又办了一种刊物,名叫“时务报”,提倡民权的言论较前更加激烈。光绪二十二年,他担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常在批改学生的笔记中提倡民权思想。

  他又是清朝末年提倡女权极早的一人,在光绪二十二年就已经鼓吹女子教育;他以为女子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而女子有没有受教育与国家的盛衰有极密切的关系。他极其反对女子缠足,在光绪二十三年,曾经和汪康年、麦梦华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一个“不缠足会”,提倡天然脚;这虽然是小事,但在当时全国相习成风的情形下,这种反传统的主张,正可以看出他思想的新颖。
 

六、科学求真的精神

  梁氏的感情非常丰富,他的一生行动始终无法完全摆脱他的老师康有为的影响,原因就在这里。不过,当他的看法和老师大不相同时,他就既不盲从,也不缄默。例如康有为是反对革命的,而梁氏在早年则赞成革命,他并不因为康有为反对革命就不敢和他争辩,他常引述希腊哲学家的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这种态度实在就是科学求真的精神。

  梁氏虽然不是科学家,但他却深信科学。民国七年,他到欧洲考察,为了要彻底了解欧洲的实况,在同去的人当中,他还特别物色了一位科学家丁文江(在君)同行。丁氏曾经在英国专攻地质学和动物学,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梁氏对于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方法都有深切的认识,他本来就长于历史,后来更用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创下了史学统计的研究方法,这些都足以看出他对科学的笃信不移。

[1] [2] [3]  下一页

TAG: 梁启超  

《梁启超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