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梁启超探索

梁启超探索

11-01 11:56:30 | 浏览次数: 975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知识
标签:初三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梁启超探索,

  民国十二年春夏之交,丁文江和张君劢两人为了人生观问题而发生争论,双方参加的学者达数十人,但由于没有把讨论的前提确定,结果成为一场混战。梁氏曾为此写了两篇关于科学玄学论战的“战争国际公法”和“人生观和科学”的文章,希望能够藉此促使他们真正为真理而辩论。他在这两篇文章的结论里说:

  “我把我极粗浅极凡庸的意见总括起来,是人生关涉理智方面的事项,绝对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关于情感方面的事项,绝对的超科学。”这种客观谦虚和审慎公允的态度,又是何等的契合科学精神!

  最难能可贵的是梁氏最后竟以身殉于科学。原来他在民国十四年曾患小便出血症,一直找西医治疗,最后竟因西医错误的诊断和手术,不但病没有治好,而且加速了死亡;不过他所遗留下来的对科学的信念,实在令人钦佩。他自住入北平协和医院以后,直到临终的最后一刻,他始终相信医院和医生,没有半句埋怨;他在临终时还遗命将他的尸体捐赠给协和医院作解剖研究之用。他这种为科学为真理的容忍和牺牲的精神,实在伟大。
 

七、三育并重的见解

  梁氏虽然不是纯粹的教育家,但他的教育主张颇多可取的地方,其中三育并重的见解,今天读起来犹足发人深省。他以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原是“三育并重”、“德术兼修”、“文武合一”的,可是自从仿效外国教育制度以后,不仅使中国固有的精神荡然无存,而且仅仅袭取了外国的皮毛,连西洋教育的根本精神也未学得;因此,他极力主张恢复我国古代“智仁勇”三者并重的教育。所谓“智仁勇”三者并重的教育,是和现代“智德体”三者并重的教育相似而不尽相同的。梁氏认为近代“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不足包括人类整个心理;而健全的教育应按人类的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而分为智育(智)、情育(仁)、意育(勇)三方面,三者并重,才是圆满的教育。他说: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纔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他这段话是说明圆满的教育不仅应包括智、情、意三育,而且还要以达到智、仁、勇的完成状态为理想,所谓完成状态,就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如何才能“不惑”、“不忧”、“不惧”?梁氏说: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能。”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里路爬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意志怎样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需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说:‘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

  他以为在知育方面,如果能够具备相当的学识,则能明白事物的条理,辨别是非的标准,这样自然能够不惑;在情育方面,如果能够看透成败得失的道理,则能体会人己的合一,这样自然能够无所疑虑而做到不忧;在意育方面,如果能够做到心地的光明磊落,不为劣等的欲望所牵制,则能见义以赴,不避危险,这样自然能够不惧。
 

八、理想国民的塑造

  梁氏鉴于我国国民一般的缺点,针对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吸收东方和西方道德的特点,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国民的标准,他称之为“新民”。这个标准不但在当时是有价值的教育,就是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努力去实践。

  梁氏所望的“新民”有下列的特点:

  1、要有公德心:

    新民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公德心。中国一般人一向只注重私德,而缺乏公德心。可是公德心比私德更重要,因为公德心是维持团体生活不可缺的:如果一个团体的国民缺乏公德心,这个团体的秩序就很难维持;如果一个国家的每一个国民缺乏公德心,这个国家所举办的各种公共活动也很难发生效果。

  2、要有国家观念:

    中国人对国家的观念很淡薄,一般人只知道有个人、有家族、有天下,而不知道有国家。其实,国家比个人、家族和天下都重要:如果没有国家,个人也失去了依附;国家一旦灭亡,个人也无法生存了。所以新民应该爱国家甚于爱个人,爱国家甚于爱家族和爱天下。新民应该有为了国家虽然牺牲个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

  3、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

    人生原就充满了困难和忧患,假如没有进取冒险的精神,就永远为困难和忧患所制服;人民进取冒险的精神愈盛,其国家也愈强。

  4、要有权利观念:

    权利就是个人有资格享有某些合法的利益。当这些合法的利益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我们应该依法力争,以确保这些利益而不坠。如果大家都有权利观念,就会各守本份,和尊重别人的合法利益。

  5、要了解自由的真义:

    自由不是放纵,也不是不受约束;自由是和秩序、法律相伴而来的。一个人想要得到真正的自由,首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服从团体的规则。遵守国家的法律,服从团体的规则,这些都是自由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守法,他就不会侵犯别人的自由,这样个人的自由才能得到保障。

  6、要有规律的生活:

    新民的生活是自治的。所谓“自治”,就是规律的生活。新民的饮食、起居和作息,都应该有一定的时间。

  7、要认清义务:

    新民要认清纳税和服兵役是个人应尽的义务。现代的国家,一方面要靠人民纳税,办理各种事业,以谋人民的福利;一方面要靠人民服兵役,以巩固国防而保卫国家的安全。

  8、要能够自尊:

    所谓自尊,就是新民必须具备有不受威胁、不受利诱的独立人格。

  9、要有毅力:

    毅力就是坚毅不挠的精神。个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必须不屈不挠,奋斗到底。

 10、要能够合群:

    优胜劣败为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公例,虽然优胜劣败的原因不止一端,但能否合群却是重要的原因。人类能够生存到今天,不被其它生物所消灭,也就是合群的效果。中国人只有个人没有团体,形同一盘散沙,所以一遇到外来的侵略,就不能团结对外,这种恶习应该赶快改正过来。

 11、要做社会的生利分子:

    新民必须是社会的生利分子。所谓生利分子,并不是要每个人直接参加到生产事业里去,凡是能够保护生利的人,像官吏、军人和医生等,也都是社会的生利分子;凡是能够增加人类知识,改进人类品质的人,像教育家和文学家等,也莫不是社会的生利分子。

 12、要有尚武精神:

    中国国民的体质一向十分文弱,当此列强逼境的时候,尚武精神尤其不能缺少。

 13、要注重私德:

    私德和公德并不是相对的名词,而是相关的名词。个人必须有私德然后才能有公德,聚有私德的个人,才能组成有公德的团体。私德醇美的个人,虽然并不一定公德完备,但只须推其私德,不难兼具公德;但私德恶劣的个人,必无公德,所以私德可说公德的先决条件。

 14、要具政治能力:

    一个政府是否健全,要看这个国家的人民有无行使政治的能力。要建立一个民主有效的政府,人民的政治能力尤其重要。

    此外梁氏所论尚多;惟由以上所举,已可看出他所塑造的理想国民,应该具有的各项人格修养了。
 

九、讲学育才的晚年

  梁氏早年从事教育的生涯不多,到了晚年从事讲学育才,却极为辛勤。他自民国九年从欧洲返国后,对于国家问题和个人事业完全改变其旧日的方针和态度,自此以后不再从事政治活动,专心致力于讲学育才的工作。

  他在民国九年曾为办理中国公学捐募基金;又组织共学社,编译各书;发起讲学社,聘名哲讲演。

  国十年他应天津南开大学之聘,在该校主讲中国文化史。这年十月以后,又应京、津各学校的邀请,曾作公开讲演七次。

  民国十一年四月起,梁氏应各学校和团体的邀请,曾作学术讲演二十余次。这年春天曾在清华学校讲学;八月末旬在南通中国科学社年会讲演;十月下旬赴南京东南大学讲学,因为讲学过劳,以致患心脏病,但讲演仍然没有停止。此外,他为了谋求中国公学的发展,仍然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梁启超  

《梁启超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