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渊明的祖籍:从鄱阳迁浔阳
根据史载及陶渊明自述,其曾祖为陶侃。
《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载:“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
薨于樊溪,时年七十六。” 吴之鄱阳郡,范围包括今江西鄱阳湖东岸进贤以东信江、乐安江流域(婺源县除外)。晋之寻阳县,为今九江市以西、湖北广济以东的长江两岸地区,本属武昌郡,晋武帝太康二年改属庐江郡,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陶侃祖辈早在汉末避乱江东。陶侃的父亲陶丹是东吴的扬武将军,封柴桑侯。司马氏灭吴以后,为便于控制和镇压东吴遗民的反抗,曾数次下令吴国的一些豪族旧将北迁。陶家徙居寻阳也是被迫的。陶侃曾任曾任寻阳县吏,后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后又加为都护,因侃母死而去职。服阙,参东海王越军事;江州刺史华轶表为扬武将军。都督八州,于晋明帝时因功封长沙郡公,死后追赠大司马。
陶侃的母亲湛氏,新干人。《晋书》“列女传”载:“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也。初,侃父丹娉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咋遗母。湛氏封咋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时大雪,湛氏乃彻所卧薪荐,自锉给其马,又密截发与邻人,供肴馔。逵闻之,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九江、新干、临川、都昌都称有湛氏墓,未详孰是。《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九江府“之“胜迹”载:“陶侃母墓在府西白鹤乡。侃择地葬母,遇异人曰:‘前有牛眠处可葬。’化鹤去。侃行里许,果见牛眠于此,因葬之。”《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云:“侃始居鄱阳,后迁浔阳。宜在德化县白鹤乡。”《晋书》“周访传”云:“初,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言讫不见。” 北宋初太平兴国间史官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载:“鹤门洞在县西四十二里……《郡国志》云:‘陶侃微时丧母,忽有二客来吊,化为双鹤而去,后因以为名。’” 清王谟在《江西考古录》(卷四)中记:“《通志》:九江府城西十五里有鹤问湖……鹤问当作鹤门。刘庆《幽明录》曰:陶公于寻阳西南一塞取鱼,自谓其地曰鹤门。是亦陶侃故事,后人因以名湖矣。亦作鹤塞,梁元帝《输还江州节表》曰:‘拥麾鹤塞,执兹龙节。’简文帝《玄览赋》曰:‘溯蛟川于蠡湖,沿鹤塞于寻阳。”其中异人择葬、吊客化鹤的故事显然荒诞,但这些记载说明陶侃的故居在九江市西十五里白鹤乡。[①]白鹤乡在东晋义熙八年以前属寻阳县。义熙八年,“省寻阳县入柴桑县”,白鹤乡归属柴桑县。
《大明一统志》(五十五卷)“九江府”记:“陶侃祠有二,一在府城东,一在府城南龙溪。”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晋书》本传载:“祖茂,武昌太守。”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赠大司徒。
江西宜丰《秀溪陶氏家谱》中载:“茂,侃三子,公居寻阳之柴桑,任武昌太守,赠大司徒,配在城朱氏。继娶刘氏,子一延,为伏波将军。” 宜丰《新溪九修陶氏家谱》中载:“茂,侃公八子, 武昌太守,子二,长曰敏,次曰夔。”有族谱载:“侃公五子,字茂,任武昌太守,生于永兴丑, 元年甲子(公元304年),殁于太元十三年戊子(公元388年)。葬鹤间湖西仙居乡。”
可以确认,陶渊明的曾祖原籍在鄱阳,后迁浔阳。
二、陶渊明故里:宜丰
清陶澍在《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中按:“《宋书》昭明传皆云先生寻阳柴桑人,而《晋书》不载为失之。今考先生故里,旧说有三处:《名胜志》曰‘君旧宅在柴桑山’。晋史‘家于柴桑',即今之楚城乡也。《明一统志》曰‘元亮故里在新昌县东二十里。’《图经》云,‘元亮始家宜丰,后徒柴桑,暮年复归故里。宜丰,今新昌也。’《舆图备考》曰:‘新昌义钧乡之七里山,有元亮读书室、洗墨池、藏书墩,遗迹尚存。’又《江州志》云,‘先生始家居上京山,星子西七里,戊午六月火,迁柴桑山,九江西南九十里,古栗里,今之楚城乡也。旧碑题晋陶靖节先生故里’。”
清王谟在《江西考古录》中记:“按通志载,靖节先生故居凡三处,‘一在瑞州新昌东二十五里。
一在南康府城西七里,为玉京山,亦名上京……一在九江府西南九十里柴桑山……以上三说,考之史传,当以九江柴桑为正。……若《图经》云始家宜丰,则史传诗文俱无考证,难于取信。”
其实,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陶渊明故里在宜丰。
1、陶渊明的父亲居宜丰
找寻陶渊明的故里,要从陶渊明的父亲谈起。
陶渊明的父亲不见史载,但族谱有明确记载。宜丰《新溪九修陶氏家谱》中载:“敏,茂公长子,字奉义行觉七,姿城太守,娶长史孟嘉第四女,有子三,洵之、煦之、渊明。夔,茂公幼子,大常卿,娶孟嘉第五女,有子二,敬远、仲德。渊明,敏公幼子,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渊明故里,读书堂、洗墨池、藏书墩诸遗迹。” 谱记陶敏生于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殁于太元七年(公元382年),享年49岁。
都昌《西源陶氏家宗谱》记陶氏世系:“同—丹—侃—茂—敏—渊明”。此谱系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
渊明《祭从弟敬远文》:“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父则同生,母则从母。”谓自己和从弟敬远同在8岁时遭丧父之难。丁福林撰《陶渊明全传》记: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陶敏去世,这年渊明12岁,此说不知以何为证。陶敏享年、逝于何处尚存疑。
渊明《命子》诗曰:“于皇仁考,淡焉行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说父亲曾托身于仕途,但生性淡泊,在仕途中泯没了喜和怒的界限,得官无喜色,丢官不怨怒。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年),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椽属,曾带妻、子到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当涂)。陶敏曾任安城太守(误为姿城太守),城邑在今江西安福县(东晋时属安城郡),《安福县志》中有“陶潜潭”、“陶渊明读书台”等遗迹记载。在桓温争权的战乱中,陶敏潜回封地康乐隐居。
那么,陶敏为何会到宜丰?宜丰为古阳乐、康乐城所在地,县治在棠浦镇浦溪村(高家),群众称“康城”,四周有土城、环城河,还有城门。在原为纪念许逊治水有功的元康道观里发现一口重1200斤的大铁钟,为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由原筠州新昌县天宝乡宜丰图辛会排班岭胡辟捐献,钟的铭文有“邑古康乐”字样。还发现了模印“大康”、“太明六年”纪年城砖。北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阳乐县城在州(筠州)西北八十里义均乡(今宜丰棠浦)”、“晋武帝太康元年”,“阳乐县改为康乐县”。陶敏与谢玄为莫逆之交。谢安兄弟子侄在淝水之战中立下大功,朝廷封谢安为庐陵郡公、谢石为南康县公、谢玄为康乐县公、谢安之子谢琰为望蔡县公。也有一种可能是陶敏丢官后到好友的封地寄居。
新近在宜丰澄塘镇境内的“故里团”的七里山,发现了三个古营盘,成一字型南北分列,西面还有一个古营盘,恰成一个巨大的“品”字;山上还有座太守墓,据推测,有可能是曾任安城太守的陶敏之墓。与七里山的古营盘联系起来,四个营盘,小的可容百人,大的可容二三百人,每个营盘前都有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良田,这正是“亦兵亦垦”的格局,或可说明曾任安城太守的陶渊明父亲在封地养有“家兵”。七里山南端的新安村有个地方叫安城垴。陶氏并立有“卖尽田椴哨,不卖安城垴”的家训。可以推知,渊明的父亲就在宜丰居住。
民国时胡思敬为家乡(江西宜丰)独撰方志《盐乘》,载:“茂生逸为安城太守,孟嘉以女妻之。晋显宗朝,苏峻叛,随祖侃征讨,追其党苏逸至豫章,又破韩晃有功,封康乐伯,食采宜丰,计一千五百户。”认渊明父为陶逸,实为讹误。《秀溪陶氏家谱》记陶渊明父为陶回,有误。
渊明生母为孟嘉第四女,生于咸康六年(公元340年),殁于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享年61岁。宜丰《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家传”载:“辛丑冬,母孟氏卒。”是年渊明36岁。
(二)陶渊明故里在宜丰之史证
北宋初太平兴国间史官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在“江南西道”之“筠州”篇中载:“渊明故里,《图经》云,‘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宜丰,今新昌也。”《图经》是南北朝梁陈时代所编,是陶渊明死后不到100年间的地方史乘,与沈约编《宋书》约在同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