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陶渊明故里在宜丰考探,
《图经》应为最早的记载。《图经》的存在,应无可置疑。史官乐史为江西宜黄人,必见过《图经》中关于陶渊明的记载,故记入《太平寰宇记》中。[②]《文献通考》经籍卷“太平寰宇记”条下云:“晁氏曰皇朝乐史等撰。太平兴国中,尽平诸国,天下一统,史悉取自古山经地志,考正讹谬,撰成此书上之。”
南宋嘉定(1208-1224)进士熊良辅,根据古《宜丰图经》,编出《新昌图经》,他在《新昌图经序》中曰:“由汉晋以来,先贤遗蜀,梅之尉山,陶之故里,皆在邑境之内。邑旧有《图经》,兼举并载之宜也,建炎中邑毁于兵……”,他依旧记载渊明始家宜丰,后徒柴桑的史实。
明汪道在成化《重修〈新昌县志〉序》中云:“新昌,古宜丰也。元升为州,今为县。山川之胜,人物之盛,文章之富,甲于旁邑。盖自县宜丰时,已有《图经》之传。”
清陶澍在撰《靖节先生年谱考异》时,应该见过《图经》,他引:“《图经》云,‘元亮始家宜丰,后徒柴桑,暮年复归故里。’”这里,比乐史所引多了一句“暮年复归故里”。
《中国古代地方志》记:“(宜丰)旧图经 佚 案:是图经见嘉定新昌图经熊良辅序。又成化县志汪道序,新昌古宜丰也,盖自县宜丰时,已有图经之传;宋乡达熊公良辅,尝家是正而刻诸木,继而知县赵公纶,复家讨论而重刻之。又嘉靖县志赵文奎序,在宋有图经。”“新昌图经 佚 宋赵纶纂。”
宜丰,地处赣中偏西北。《宜丰县志》载:“秦始皇统一中国置三十六郡,宜丰属九江郡。”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改称江州,治所柴桑,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洪州,宜丰旧地在此800年间都属江州(柴桑)管辖。三国孙权在位时始设县,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年),立宜丰与阳乐两县。西晋时阳乐县名改为康乐。东晋太元间,宜丰并入康乐与望蔡二县,至南北朝梁初又立宜丰。晋与粱陈时,属豫章郡,隶江州。隋初,宜丰与望蔡(上高)、康乐(今万载一部分)并入高安(初名建城)。从孙吴到唐代,宜丰县三立三废。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以宜丰故地置新昌县” ,与高安、上高同隶瑞州府。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因浙江也有新昌县,江西新昌县复名宜丰县。
《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江西通志》、《江西要览》、《舆图备考》、《瑞州府志》、《新昌县志》、清《增补事类统编》等均有记载。
《元一统志》(卷九)“瑞州路·新昌州”之“人物”载:“陶潜:字元亮。按《图经》载元亮家宜丰县东二十里,后徙家柴桑,暮年复归故里。宜丰即今新昌。有故迹在州之义钧乡。(大元大一统志九五七 新昌州)”“古迹”载:“陶渊明书堂:在新昌州。按《舆地纪胜》:在州延禧观之七里山。又有洗墨池、藏书墩,在书堂前。其墓犹存观内。又有渊明祠。其故里在义钧乡,至今居民多姓陶氏。”此为已见的史籍中对陶渊明故里记载最为明确的。
《大明一统志》(卷之五十七)“瑞州府”之 “古迹”载:“陶渊明里:在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读书堂及洗墨池。按《图经》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 “洗墨池:在新昌县东二十里,晋陶渊明尝于此洗笔砚,池上又有渊明读书堂。”“祠庙” 载:“陶靖节祠:有二,一在府治南,宋文天祥建;一在新昌县东南二十里。靖节,渊明号。”
《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卷三百二十五)“瑞州府”之“古迹”载:“陶渊明故里:在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读书堂、洗墨池。” (第十页) “祠庙” 载:“陶靖节祠:在府治后碧落山,宋咸淳中文天祥建,后人并祀天祥及明刘基,为三先生祠。” (第十二页)
《江西通志》载:“渊明故里:[明一统志]在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按《图经》: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宜丰,今新昌也。[舆图备考]新昌义钧乡之七里山,有渊明读书堂、洗墨池、藏书墩,遗迹尚存。”“文信国知筠州时慕靖节宜丰遗迹,遂建祠与郡山。”
《瑞州府志》(清同治癸酉修)卷之一“地理·山川·新昌志”载:“秀溪,在十五都,今名
渣溪。旧传渊明第五子佟居此。”(第三十四页)“渊明洞:在藏贤山侧,即石室也。渊明洗墨池:在藏贤山侧,至今泥尚黑。靖节桥:在十五都渣溪,宋绍兴知县赵公伦建,在靖节祠侧。明知县顾正重修。”卷之二“地理·古迹”载:“渊明故宅,在义钧乡七里山。有渊明读书堂、石室、藏书墩、洗笔池、石洞,故迹皆存。”(第十页) “柳斋:在秀溪上,柳荫四周,渊明曾栖隐于此。”
《新昌县志》(清康熙癸亥修)卷二“古迹”载:“陶渊明故里:义钧乡之七里山,有读书堂、洗墨池。”(第四十五页) 《新昌县志》(清乾隆壬子修)卷三载:““晋 陶渊明墓:在义钧乡之七里乡,有秀溪八景。”
道光甲申、同治庚午所修《新昌县志》及《上高县志》均有记载。
(三)族姓谱牒之证
族姓谱牒更是明证。
《陶氏族谱》现存始修时间最早的是宜丰《秀溪陶氏族谱》,始修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有筠州知府文天祥、状元姚勉作序、跋。明二修家谱,将仕郎直隶广平府儒学教授李辅作序云:“秀溪陶氏,吾邑世族也。自晋渊明始家宜丰,居故里。”“再传而佟,卜徙南山。书台、墨池、祠堂胜迹,星罗宿列,以故郡邑两志甚悉。”经明永乐、万历,清康熙、乾隆、咸丰、宣统六次续修,至宣统三年(1911年)七修时已传40余代。首卷多是有关陶渊明的记载。“宗支之源”记述了陶渊明世系;“靖节公家传”详尽地记载了陶渊明生平;“靖节公遗迹”具体地介绍了渊明祠、故里桥等故址。
陶渊明出生于何处没有记载,但宜丰秀溪陶氏以渊明为始祖。“渊明始家宜丰,后徒柴桑”,在宜丰(秀溪、新溪)、奉新、高安、上高、万载、都昌、新建、进贤、彭泽以及安徽当涂、黟县、湖南浏阳等《陶氏族谱》中都有记载。
据江西宜丰县新庄新溪、奉新仰山潭下、湖南浏阳澄潭江吴田《陶氏家谱》等,渊明妻陈氏,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俨。陈氏于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就去世了。俨的后代世代居住在宜丰秀溪。
──九修《新溪陶氏族谱》中载:“茂,侃公八子,武昌太守,娶刘氏,子二:长曰敏,次曰夔。敏,茂公长子,字奉义,行觉七,姿城(安城太守),娶长史孟氏四女,子三:恂之、熙之、渊明。”“渊明,敏公幼子,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渊明故里,读书堂、洗墨池、藏书墩诸遗迹。”
── 十一修奉新《仰山陶氏族谱》在“大宗世系“中载:“敏公幼子,字元亮,宅边有五柳,
因号五柳先生,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
──高安《三石陶氏宗谱》卷一之《汝楫翁先生传》载:“我始祖汝楫翁世居宜丰,生于渣溪,其族自晋元亮来居是邦,历数百载……”
──上高敖阳《陶氏宗谱》载:“渊明公少长新昌……”
──万载《黎源陶氏始修族谱》序中载:“万载我黎源陶氏与新昌我秀溪陶氏同宗也。……
我陶氏祖讳元亮者始迁新昌秀溪。新昌秀溪我陶氏既以元亮为始祖……”
──彭泽《定山陶氏宗谱》载:“靖节公故里:在瑞州新昌,读书堂、洗墨池遗迹尚存。公少居此地,后徙柴桑。”
──都昌《西源陶氏家谱》载:“公少居新昌,后徙柴桑。”
──九江《栗里陶氏宗谱》的《豫章大宗谱序》载:“……幼子佟居渣陂(溪),为新昌陶”。
──进贤《夏城陶氏族谱》之《宗谱世系》载:“渊明,敏公幼子,字元亮,宅边有五柳,
因号五柳先生,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渊明故里,读书堂、洗墨池、藏书墩诸遗迹。”
──以功封康乐伯的陶回家乡──古太平府丹阳县(今安徽当涂县新市陶村)的《姑孰陶氏宗谱》在“元亮公家传”中载:“元亮公始居瑞州府宜丰县,后徙浔阳之柴桑,有洗墨池、读书堂等,遗迹尚存。宋文天祥建庙祭奉。宜丰,今新昌也。”
──安徽黟县《黟南陶氏宗谱》载:“渊明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渊明故里……”、“由宜丰徙柴桑,宜丰为靖节故里。”
──湖南浏阳澄潭江和暨阳《陶氏宗谱》载:“渊明,敏公幼子,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渊明故里,读书堂、洗墨池、藏书诸遗迹。”
──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族谱》载:“按浔阳宗派,初由宜丰徙柴桑为靖节公故里,宜丰,汉则建城,今瑞州新昌。”
──宜丰澄塘李姓的《五盐澄塘李氏族谱》在“分支源流”中载:“宋夭圣间(公元1023-
1032年),烈公由修水迁澄塘……七世孙禄一迁至故里……”;“在“禄一子廖庵传”中载:“今故里清风,其棋石、墨池、高人之踪如昨。先生居址相隔不数武(步)。”
──陶维樨编著的《陶氏史记》辑录了各地陶氏族谱的资料。陶之典撰:“按浔阳宗派,初由宜丰徙柴桑为靖节公故里,其后子孙繁盛,布在江右诸郡者,联南康之建昌,南昌之奉新曰昌邑陶。自晋至明,千有余年,门阀不替,盖建昌、奉新者皆汉昌邑王封地,陶氏籍其墟,故传其旧地曰昌邑陶,宜丰则汉建城,今瑞州之新昌,柴桑则晋之浔阳,今九江之德化。”
(四)故里遗迹之证
根据新昌(宜丰)县志、瑞州府志、江西省志和《秀溪陶氏族谱》等所载,陶渊明故里遗迹
有三十多处,如渊明读书堂、洗墨池、柳斋、棋局石、醉卧石、石室、藏书墩、菊轩、东皋岭、
桂林山、渊明洞、靖节祠、靖节桥、我公桥、故里桥、靖下桥、故里团、南山、东篱下、陶家坪、陶家园等。这些古迹已由宜丰县博物馆一一查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
陶渊明 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