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二语文知识《故宫博物院》有关资料

《故宫博物院》有关资料

11-01 12:05:13 | 浏览次数: 357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知识
标签:初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故宫博物院》有关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关于《故宫博物院》(黄传惕)】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播出以后,不少听众要求重播,并且建议将稿件交报刊发表。正好这时候《地理知识》杂志准备开辟“旅游地理”专栏,要去了这篇稿件,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号上刊载了,题目就叫《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删改的。

  由于《故宫博物院》最初是为广播写的,所以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特点方面考虑较多,对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比起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书面文章,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停下来研究,还能借助于图表,广播却是一听而过,无法中途停顿。下面谈一点我写《故宫博物院》前后的一些情况。

  我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的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天安门颂》的时候,我翻阅的有关天安门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天安门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凤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春亭,在湛蓝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我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在首都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开头的这三句话,就是在这时候逐渐形成的。

  写文章最怕缺乏资料,没什么可写,但写故宫正好相反,常常为资料丰富、景物众多而发愁。人们介绍故宫,常常举出三个引为骄傲的“九”,这就是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要写故宫,真有点像俗话说的:“老虎吃天,不知从哪里下口。”记得我第一次游故宫,是从神武门进去的,一到里面就转了向。以后虽然也多次到过故宫,但对什么中路、东路、西路、外东路、外西路,一些殿宇的位置、陈列,也还是记不十分清楚。我想,写故宫,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把故宫的面貌,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功能等,向听众和读者交代明白,不要让人像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的那样:“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所以我首先选定一条明确的线路:从南到北,基本上沿着中轴线前进。从天安门往里,一直走到坤宁宫,然后折向西路,从养心殿到储秀宫(编者注:课文里介绍养心殿和储秀宫的这部分文字已删去),往东再返回中轴线上的御花园,出神武门到景山。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分述综合。如:出保和殿后,在小广场稍作停顿,总结“前朝”,简介“内廷”。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比较清晰明了。

  选择线路,也就是确定重点的过程。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后三宫”,特别是其中的太和殿,无论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紫禁城中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很多方面都能大做文章。这是没有争议的重点。养心殿虽然不在中轴线上,但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清朝后期,地位并不亚于太和殿。可这些重点,到底在文章中占有多大比重,重点与全局,重点与次要部分怎样处理,详、略、取、舍,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最后采用了拍影片的手法,运用全景、过渡和特写镜头,再借鉴绘画技巧,工笔和写意并用。文章的开头两段是全景,给人以故宫的历史、地理概貌。再从午门和太和门过渡到紫禁城的中心,把镜头对准太和殿,从各个角度拍摄,用工笔重彩描绘,连白石台基一起,用了将近八百字,占了整个文章字数的四分之一还多,养心殿也用了三百多字。但另一方面,有些重要建筑物,只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一字未提。如:作为紫禁城正门的午门,只用了十几个字。太和门连门前的铜狮也只用了二十多个字。保和殿后的云龙阶石,乾清宫门前的乾清门,初稿都写进去了,但最后为了保重点,不致岔开主线,也“忍痛割爱”,一字未留。我觉得,写故宫这样庞大繁复的建筑群,一定要处理好详、略、取、舍关系,特别是要能略,更要能舍。不略不舍,就只能变成流水账。

  采写《故宫博物院》时,我看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就越感到它的意义和价值。故宫和长城等伟大的建筑一样,表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说:“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无数国外游人为紫禁城特有的魅力所倾倒。美国的基辛格每次来北京,几乎都要到故宫参观。他对人说:“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坛,等于没有来。”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愈来愈感到,写故宫,光是说清楚,满足于起码的要求,太不够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客观介绍,而应该贯穿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一种感情──民族的自豪感。《故宫博物院》不是一篇抒情散文,不能离开景物做很多抒情描写,但它应寓情于写景之中,把感情溶入字里行间,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湛蓝的天空下,它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殿顶,显得格外辉煌……”这是对太和殿外形美的描绘,也是对古代劳动者的歌颂和古代文明的赞美。“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这种感情表达就更为强烈了。

  写《故宫博物院》,我的感情基调是爱和赞颂,着眼对建筑文物的精美,劳动人民的智慧,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故宫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四个皇帝和一个女皇盘踞在这里,对他们我是憎恨和揭露。在太和殿的一段里,我描绘了多姿多态的龙,同时也没有忘记揭露那些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在养心殿一段中,我用了一段带有鲜明色彩的贬义词,表达对祸国殃民的那拉氏慈禧的痛恨。


【关于紫禁城(楼庆西)】

  1、紫禁城的规划:

    1403年,明成祖朱棣任命侯爵陈和工部侍郎吴中负责北京和紫禁城的规划设计。

    任何一幢或一组建筑,决定其规模和内容的自然首先是它们的功能需要,宫殿建筑也是如此。紫禁城是封建帝王执政和生活之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办理政务,需要有举行各种礼仪和处理日常政务的殿堂、衙署、官府;第二是生活起居,包括皇帝、皇后、众多的皇妃、皇子和太祖、太后生活、休息用的寝宫、园林、戏台等;第三是供皇帝及其家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与念书习武的场所,如佛堂、斋宫、藏书阁、射骑场等;还有为以上各项内容服务的建筑设施,包括膳房、作坊、禁上房、库房以及庞大服务人员的生活用房。据统计,在紫禁城内总共有近千幢房屋。

    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政务的殿堂总是放在宫城的前面,称为前朝;生活起居部分放在后面,称为后寝或后宫;这种合乎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朝后寝的布局成了历代皇宫的基本格局。明朝的紫禁城也是这样,在这里,属于前朝部分的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位于中轴线的前部,它们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日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不但有庞大的殿堂和广阔的庭院,还要有做各项准备和作为储存设备的众多配殿与廊庑。

    后寝部分有处于中轴线上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座宫,它们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公务及举行内朝小礼仪的场所。三宫的两边有供太后、太妃居住的西六宫;供皇妃居住的东六宫和供皇太子居住的东西六所;供宗教与祭祀用的一些殿堂,供皇帝休息、游乐的御花园以及大量服务性建筑也散布在后寝区里。所有这些前朝、后寝两部分的各种建筑都按照它们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分别组成一个又一个院落,前后左右并列在一起,相互之间既有分隔,又有甬道相联,组成庞大规模的皇宫建筑群。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他的臣下在咸阳兴建起宏大的宫室。刘邦因为刚打下天下就大兴土木而感到不妥,丞相萧何对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可见古人早就知道宫殿建筑需壮丽宏大以显示皇帝之重威。明朝帝王通过紫禁城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一代王朝的无上权威与宏伟的气势。

    当时的规划者是采取什么手法来实现这种要求的,遗憾的是,没有发现保留至今的第一手文字与图像资料,我们只能通过对紫禁城的具体研究与分析去探讨当时规划的思想与手法。

  2、紫禁城建筑布局:

    在中国古代,礼可以说是统治者用以治国的根本。礼制是什么?《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礼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还是一系列行为的具体规则,它不仅制约着社会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行为。这些规范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一种等级的思想和等级的制度。

[1] [2] [3]  下一页

TAG: 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