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二语文知识陶渊明故里在宜丰考探

陶渊明故里在宜丰考探

11-01 11:55:11 | 浏览次数: 523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知识
标签:初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陶渊明故里在宜丰考探,

宜丰澄塘镇之秀溪村、新安村、黄坪村、故村,古称故里团。故里村、故里东头、陶家园、

藏贤山、七里山、桂林山、东皋岭、陶家坪、南山、安城、贤讲、东篱、菊斋、赋诗湾等名称流

传至今。“新昌八景”中有“柳斋棋局”、“洗墨清流”、“醉石云迷”。还有渊明洞、藏书墩、延禧观前读书堂、渣溪村头靖节祠遗址等。

在“故里团” 七里山的安城、石嘴、松田发现了三个古代的军事设施──营盘。在七里山马

脑上发现一座古墓,墓砖侧面有古车轮模纹和方孔圆形古币模纹,经文物工作者初步鉴定,此墓

砖属东晋末期、南北朝前期的墓砖。古营盘可能与渊明的父亲陶敏有关。而陶渊明卒于南朝宋元

嘉四年,按《瑞州府志》、《新昌县志》的记载:“晋陶渊明墓在义钧乡七里山,有秀溪八景,罗伯魁有诗。”其墓是否陶渊明之墓,待考。



(五)诗文印证

陶渊明自小在宜丰生长,其田园景色对他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也反映在其诗文中。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可作印证。

渊明诗中有三次提到南山,即今宜丰秀溪村旁的山名与村名。《杂诗》第七首:“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渊明故里,南山、东篱、菊园等地名传留至今。

《饮酒二十首》第十九首:“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指年近30时放下梨耙走向仕途。陶渊明正是29岁时离开宜丰到寻阳。

《杂诗》第九首:“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泛东逝,顺流追时迁。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巅。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前六句是渊明忆起离开宜丰时的情景,从宜丰出发,乘船沿耶溪,泛舟锦江,经过“西山”近旁时,看到西山顶上的阴暗云层。“顺流”“ 泛东逝”入 赣江(过南昌后才是东北方向)。然后往北经鄱阳湖至寻阳。后六句写在江州“萧条隔天涯”,心情惆怅,故有“思南归”之言。然而路途遥远(宜丰距九江西南480多里),关梁阻隔,音讯绝断,只好用诗篇来寄怀。

《酬刘柴桑》:“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迹周。檐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今我不为乐,

知有来岁不?命氏携童弱,良日登远游。”这是说在秋天里感时悟世,想携妻儿登上远游的路程

回故里。这一愿望在这年冬天实现了。《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家传“载:“丙辰(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冬,乃与翟氏携幼子佟还宜丰。”

《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诗人回宜丰故里南山第二年所作。“一去三十年”指从癸已赴江州,历癸卯丧乱,到癸丑后三年回归故里,

即从陶渊明29岁时离开宜丰,出仕江州祭酒,到他52岁时“携幼子佟还宜丰”,历时二十三年,

二十四个年头,按习惯说法取整数,近三十年。

陶渊明诗中的用韵也跟宜丰方言有关。



(六)历史上的文人官员考察记叙

自北宋至清,有名士、官吏约40人探访过渊明故里,并留下诗咏、杂文、序记等。

南宋筠州知府文天祥在所辖的新昌县走访“故里团”,为《秀溪陶氏族谱》作序,认此邦陶氏“代有崇勋伟绩,迄晋诞生大哲,清高旷世莫媲,族固古矣”,感叹“于数百载后,尚获躬炙遗光”。

宋绍兴乙丑,大学士阮迟在为始建靖节祠所作的记中云:“余少时闻诸老言,此地本宜丰古邑,……哲人圣迹,不可指数,如靖节先生为之书堂、石室、与夫洗笔池……此邑之书堂、石室盍未为江州祭酒时栖隐之地尔。……先生实居此邑,良以家弊,始东西游走,强颜漫仕。匡庐绝佳甲于江右,爱自拂衣竞留柴桑。鼓赋诗饮酒,登临笑傲,岁月居多。……”

宋观文阁大学士曾渊子在《初春过崇真观拜靖节先生祠》诗中云:“先生旷达人,一归百味永。如何家柴桑,故里久不省。……寥寥千余年,史岂不足证。……”其《藏书墩》题记:“《图经》云:在县东二十里义钧乡十五都藏贤山陶野仙宅后之山阴处,翠芸香蔼,古木阴连,圆堆高长五有奇,阔二寻有半。古有砖石筑砌,世远倾妃,故址今存。”诗云:“玉洞清幽石作床,其间万卷古书藏。八州簪芴铭犹在,两晋文章墨自香。……”

宋南昌知府萧泰来(萧小山)在《渊明祠》诗中云:“地号古柴桑,荒祠古驿旁。松含义熙节,菊带晋时香。拂石看碑记,斟泉酌酒浆。自惭归未得,稽首意皇皇。”他还有一首《洗笔池》,题记:“在县东十六都崇真观前,先生尝洗笔砚于斯,因以名焉。宋聘君望蔡令季直公以石筑砌,郡太耸陶梦训重修。”诗云:“百里即官不屑为,赋归原自折腰期。一生兴趣皆归酒,千古情怀总在诗。书法尚思彭泽日,文章犹记义熙时。先生胜迹留何处,正在藏书洗笔池。”

明福建布政使胡维霖在《狂歌》中吟道:“八叠五峰九曲清,西来觉范东渊明。汉廷更有神仙尉,千载檗山四弟兄。”[③]

明贵州提字俭事况叔祺(著有《考古辞宗》)考察《读书堂》记:“晋太元庚寅冬,先生燕游于义钧乡之十五都浒溪山下延禧琳宇,见溪流环抱,林木森蔚,辛卯冬遂构书堂于其侧。后将书堂旧基新作祠宇,绍兴甲子郡守赵廉裔携黄梅令邦义公重修之,每岁重九辰,将佟公所写先生遗像悬其中而祀之。”诗曰:“谁将德教化南方,元亮声华久更彰。柳叶尚含彭泽绿,菊花犹喷太和香。壁奎耿耿云初敛,弘诵洋洋日正长。千载高风人共仰,至今遗迹尚留芳。”

清新昌知县胡亦堂撰《渊明故里》:“石室高人去,千年故里存。白云余旧径,黄菊自芳樽。映柳书堂迥,衔沙醉石昏。竹寒溪日静,不复问桃源。”

清胡纬民也写有一首《渊明故里》:“冥鸿高举万层霄,谁识吾村旧隐陶。名迹多留康乐壤,清风犹想义熙朝。书声古台终难冷,墨浪池香久未消。小子何缘居得近,时寻五柳过双桥。”[④]

清罗伯魁的《秀溪八景诗》分别为“荷沼风清“、”“松林月白”、“采凤翔云”、“金龟望斗”、“金钟南列”、“玉带北环”、“柳斋棋局”、“竹舍书声”。另有《柳斋高卧》诗云:“寄傲柴桑悟昨非,瞿瞿亡我亦亡伊。斯人自是羲皇上,此日难为王谢知。一枕清风书困后,半窗柳浪酒醒时。起来复有悠悠兴,云满南山菊满篱。”

清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轼(所居离陶渊明故里相距仅四五十里)在康熙壬午岁为四修《秀溪陶氏族谱》序中说:“秀溪陶氏,新昌古族也。详考其内,有晋一带名人讳潜,隘靖节先生者,实居于此兹。其生平嘉言懿行,莫可殚述,而所遗之书堂、墨池、石室、祠堂诸胜迹,历历俱在。”

此外还有宋太祖八世孙赵师秀,宋宝股癸丑状元姚勉,宋礼部侍郎刘实斋,宋著名文学家王文宪,元著名诗人、翰林学士卢挚,明史学家、《宋史》主编解观,明弘治宰相、文学家费宏,清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轼等,都留下了题咏。



三、陶渊明生平与居所

陶渊明留下遗迹的地方不仅有宜丰、柴桑,还有安福、彭泽、都昌、当涂等,但其一生居住时间最长的还是在宜丰、柴桑,而其故里的确在宜丰。



(一)生平行止

《元一统志》(卷九)“新昌州”之“人物”载:“陶潜,字元亮。按《图经》载,‘元亮家宜丰县东二十里,后徙家柴桑,暮年复归故里。宜丰即今新昌。有故迹在州之义均乡。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原误为‘霸’,据《晋书》本传改),任真自得,为乡里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嬴疾,复为镇军建威将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迳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晋义熙三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朗,不就。……宋元嘉中卒,年六十三。有文集行于世。(大元大一统志 九五七新昌州)”

宜丰《秀溪陶氏族谱》(清宣统三年修)中《靖节公家传》对陶渊明一生记之甚详:

渊明公,字元亮,在宋名潜,溢靖节先生。父回,为姿城太守,母孟氏。晋哀帝兴宁三年

而公生焉。少有高趣,澹然不群,一意任真,秉礼蹈义,取与不苟。性喜安闲,寻幽觅静,见夫

南山之阳,林木森蔚。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乃构庐而居焉。近地延禧琳宇,时乎燕游。辛卯冬,

遂建读书堂与其侧,旁有七里山,建藏书墩、洗墨池,夏日憩息与山之石穴,人号之曰“渊明洞”。

始娶王氏生子俨。癸已岁起为江州祭酒,擎家抵任,末几弃职。无何,数奇,患起庄歌,继娶浔

阳翟氏,与公同志,克甘勤苦,留居柴桑祖宅,躬耕是任,朝夕忘劳。乙末岁,始作镇军建威参

军。安帝隆安四年庚子五月,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

三邻曲游斜川,挹平湖,望曾城(曾城落星寺也)。是时公有祖居在上京(《南康 志》近城五里

地名上京有祖居)。七月中赴假还江宁,六月,幼子佟公生。是冬,母孟氏卒。元兴三年癸卯始春

怀古田舍,十二月与弟敬远诗。甲辰岁服阕,刘敬宣以破桓韵功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浔阳,

辟公参谋军事,时公年四十矣。回翔十载屈于戎幕佐吏,志不获聘,良图弗集,明年决策归休。

乙已三月,敬宣城内史,公适使都还,经钱溪,复邦族,家贫甚。是秋八月,应辟为彭泽令,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 陶渊明  宜丰  

《陶渊明故里在宜丰考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