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陶渊明故里在宜丰考探,
公田以资曲蘖。居官八十余日,郡谴督邮至,吏曰:“应束带见之”。公叹曰:“我岂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即解印绶,赋《归去来兮辞》。寻程氏妹丧于武昌,自是居家萧然,与世相违。门
栽五柳,著传吟诗以自况,岁戊申,柴桑县之柴桑里,竟遭回禄之灾,徙南里之南村,即栗里也。
甲寅,有南山旧宅之思(诗云: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寻遇剧而止(公恐不起,有与俨等疏,
时年五十)。丙辰冬,乃与翟氏携幼子佟还宜丰。聋理南山旧宅而居之。日游秀溪之境,课耕论道。父老喜其复来,名其地曰“故里”。时公去此垂三十年矣。遍访旧游,逝者过半,慨怆不已,每形之于吟咏(俱见等诗)。居凡数年,乡人敬信愈笃。宋高祖武帝永初二年辛酉春,遗佟公于南山,往视子俨于柴桑里。丙寅冬,征为著作郎,托疾不赴。元嘉四年丁卯九月,卒于柴桑里,春秋六十有三。葬德化县楚城乡鹿子坂面阳山之麓。易篑之初,自为祭文挽诗。公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人或有讽之仕者,自以祖父世为晋臣,耻复屈身异代,决志隐逸。义熙以前所作文章,明著晋代年月,永初以后,惟书甲子而已。当时颜延年涞,昭明太子统序传,咸称公高蹈远举,不偶时俗,而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子五,详系内。
此谱把陶渊明父亲误为陶回,陶父实为陶敏。[⑤]前已述。
根据陶氏家谱,参证陶渊明的诗文,按其居住地可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七个阶段:(一)始家宜丰,居南山安城村(1-21岁);(二)居陶家园,南山(园田居)(22-28岁);(三)29岁(公元393年)起任江州祭酒,辞彭泽令(41岁);(四)居柴桑南村(42-47岁);(五)居柴桑上京(48-51岁);(六)52岁(公元416年)与妻翟氏携幼子佟回宜丰,居故里团(至56岁);(七)57岁(公元421年)离开故里,居柴桑,直至逝世,享年63(公元427年),归葬宜丰七里山。
(二)曾居柴桑
陶渊明《与王抚军座送客》、《赠羊长史》、《《酬丁柴桑》、《移居》、《与殷晋安别》等诗说明陶渊明曾居住在柴桑,包括南村(南里)、上京。柴桑是个大范围的概念[⑥],涵盖了如今的九江、星子等县。义熙八年,“省寻阳县入柴桑县”,柴桑实际上是江州、寻阳郡、柴桑县的共同治所。
《酬丁柴桑》诗曰:“匪惟谐也,屡有良游。”陶渊明和柴桑县令丁某有游宴唱和。《移居》诗第一首云:“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还旧居》诗云:“畴昔家上京”。
栗里陶村,据说是陶渊明上京故居失火后的迁居之地。
颜延之的《靖节征士诔》中追叙过与陶渊明“结阎邻舍”的深厚情谊。颜延之曾担任江州刺史刘柳后军功曹,时在义熙十一、二年间,与陶渊明“情款”。
这些都说明陶渊明曾居住在柴桑,柴桑有祖宅。
(三)历史悬案求证
为什么陶渊明没有留下在宜丰的诗文记载?历史也长期没有准确记载?
陶渊明自己写作诗文,任情率真,并不刻意留存。甚至有意隐匿其事。他撰《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名字、故里都无意告知别人。
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说明他在20岁左右沉浸在琴与书之中,在29岁前应该还有大量诗文。但是,在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陶渊明集》中,却没有一篇诗文写于29岁之前。如胡思敬在《盐乘》中所说:“靖节居宜丰时,年尚少,未知名,地又极偏,即有可传之事,载笔者无从知之。及居浔阳,有王弘、檀道济、颜延之等之好事慕其丰采,隐其身不得隐其名,故史传所载于柴桑匡卢事独详,处址不同,理固然也。”
瑞州知府阮鹿在《靖节祠堂记》中说:“若始隐遗迹,史略而弗传,以致后人信书,浸没其实,反以《图经》置疑。”
民国六年(1912年),著名学者胡思敬撰《盐乘》,卷首“例言”中记:“陶始家宜丰,彭泽解官后,乃居浔阳,其后往来宜丰浔阳之间,幼子佟留义均,为今秀溪陶氏始祖。”卷十四《陶潜列传》叙述甚详。
刘师舜写了《陶渊明的故乡──最初是江西宜丰不是寻阳柴桑》(载《东方杂志》,复刊一卷三期)。
1943年,江西通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刘扶青向编委会提交了两份报告,要求将陶渊明籍贯改列宜丰。据其笔录,编纂会议做过决定:“比经公议,请再列传,以备与他县所载者参考。尤烦注意于其所以籍隶宜丰之证据,将来悉注入传后,以待考定何如?”[⑦]但因日寇入侵南昌,通志未果。当时编印的《江西全省历代人物溢号表》上记载:“陶潜,柴桑或作宜丰人,晋,渊明亦字元亮,溢靖节先生。”
宜丰县于1984年成立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小组,2000年成立陶渊明研究会,多方查证,实地考察,其工作已引起海内外许多专家注意。陈怡良的《陶渊明之人品与诗品》在广泛征引资料后说:“综合以上所引,可知陶公故里,初为宜丰义均乡,而后始迁寻阳柴桑,当为可能之事。” 袁行霈也说:“渊明早年或曾在宜丰居住,晚岁复一度携少子佟回宜丰”。
《晋书》为陶潜立传不提籍贯颇值得注意。
尽管元、明、清各朝的国史、地方志、《陶氏族谱》等早有明确记载,但多遭忽视甚至“辨伪”。试问,如此之多明确证据,难道不足以证明陶渊明故里在宜丰吗?如果抱有如渊明一般的“平常心”,应该不难作出自己的判断。
陶渊明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谜,随着这些迷团的终究解开,人们对陶渊明的理解必将得以加深。
上一页 [1] [2] [3] [4]
TAG:
陶渊明 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