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一语文知识胡适与冰心

胡适与冰心

11-01 11:55:11 | 浏览次数: 93418 次 | 栏目:初一语文知识
标签:初一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胡适与冰心,
黄艾仁       与本世纪同龄的著名女作家冰心老人,著作等身,硕果累累。她在七十年前崭露文坛之时,即获得胡适的青睐,开始与胡适友谊交往,与胡适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联系。

 
岁月蹉跎情犹在

  在胡适诞生100周年之际,她亲自撰写了《回忆中的胡适先生》 一文,这是冰心老人首次向国内广大读者公开谈论胡适的文章。她说:

  作为“五四”时代的大学生,胡适先生是我们敬仰的“一代大师”。他提倡白话文,写白话诗以及许多文哲方面的研究的文章,还引进了西方的学术思想,他创始了当时一代的白话文风。我们都在报刊上寻读胡适先生的作品,来研究欣赏。同时自己也开始用白话来写。

  七十年前一幕幕情景的再现,开阔了她回忆的视野,挖掘了埋藏多年的心中记忆,她情不自禁地说:

  1928年冬,文藻和我在上海我的父母家里举行了简单的订婚仪式,那仪式是我的表兄刘放园先生一手操办的。我记得在红帖上, 女方的介绍人是张君劢先生(他的夫人王世瑛是我的好友),男方的介绍人却是胡适先生。我不知道文藻和胡先生是否相识,但刘放园表 兄做过“晨报”的编辑,同这些名人都是熟悉的。我不记得那天张、胡两位是否在座,这张红帖也已经找不到了。

  愈使冰心老人感激的是,胡适生前还曾对她的作品作过中肯的评价。

  胡适说:“(当时)大多数的白话文作家都在探索一种适合于这种新的语言形式的风格,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文字十分粗糙,有些甚至十分鄙俗。但冰心女士曾经受过中国历史上伟大诗人的作品的薰陶,具有深厚的古文根柢,因此她给这一新形式带来了一种柔美的优雅,既清新,又直截。”“不仅如此,她还继承了中国对自然的热爱,并在写作技巧上善于利用形象,因此使她的风格既朴实无华又优美高雅。”

  不难看出,胡适生前对冰心的作品是认真阅读过的,这样的评论是言之中的的。

  1992年她在《古典文学知识》上,发表《我与古典文学》,谈她如何喜爱古典文学,以及对她创作上的影响。她说:
   我从五岁会认字读书起,就非常地喜爱中国古典文学。从“诗经”到以后的“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今诗词精选”等,我拿到后就高兴得不能释手。尤其对唐诗和宋词更为钟爱,以后又用元曲作我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我的初期写作,完全得力于古典文学……我觉得中国古典文学,文字精练优美,笔花四照,尤其是诗词,有韵律,有声调,读到好的,就会过目不忘。……总而言之,在创作和翻译上,精通中国古典文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用这段话来作为胡适对她这一方面评论的注脚,无疑是恰如其分的,有力地说明了他们之间在审美倾向上的共识。难怪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谈到现代作家作品时,把胡适、冰心等人列为同派作家,说他们都是“很像(明末)公安派的”,具有“清新透明而味道不甚深厚”的特点。


并非无故的“偏爱”

  历史表明,谢婉莹还未以“冰心”为笔名发表文艺作品之时,她就是北京高校学生中的佼佼者,不止一次地在颇有声望的《晨报》上发表时评文章。1919年9月18日至22日,她才以“冰心”作为笔名在《晨报》上连载了小说《两个家庭》。从此她在文艺创作上,即一发而不可收,犹如化冻的春水,潺潺而流,畅行无阻。

  最为显豁的是,在1919年12月1日《晨报》创刊一周年的纪念特刊上,第一篇登载了胡适祝贺诗篇《周岁──祝〈晨报〉一年纪念》,第二篇即是冰心所写的《晨报……学生……劳动者》,第三篇是鲁迅的《一件小事》;第四篇是启明即周作人翻译的《圣处女的花园》。当时冰心的文章列于胡适诗篇之下,排在鲁迅、周作人的文章之上。不要说是胡适,即使一般读者也会给予特别的注意。

  当时冰心还不满20岁,是协和女子大学学生会的文书,又以协和女大代表的身分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工作。后来协和女大并入燕京大学,她改读中文系,又被推选担任燕大学生会的宣传股长,由于经常邀请学者名流到学校作讲演,势必与他们有着广泛的接触。何况燕大是美国教会办的学校,更为胡适所关注。加上当时燕大的教师,多数都与胡适有过交往。因此胡适即使对她刮目相待,也是合乎“爱屋及乌”的情理之中事实上,当时冰心自己,既是北京高校女学生中的精英,又是众目睽睽的文坛新秀、燕大出类拔萃的学生。所以,她获得胡适的青睐是必然的!1921年5月25日“胡适的日记” 中是这样记载的:

  三点半,到协和女子大学讲演,题为《什么是文学》略如我答玄同信里的话。是日见着协和的学生谢婉莹女士,她是很能做文章的,曾有好几篇小说在报上发表,署名“ 心”。她是福建人。

  从这则“日记”中可看出,胡适对冰心是有较深了解的,如为一般人所疏忽的“”字,他都注意到了。因为冰心亲自署名,一贯是沿用旧写,从不以通用“冰”字表示。如果不是细心地看过她的文章,他不仅不会那么书写她的名字,也不会对她作出那样高的评价。

  从这则“日记”里,我们还可推测到,冰心早期的文艺创作,在不同的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受过胡适文学思想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她 亲自聆听过胡适所作的《什么是文学》的讲演,更为重要的是,正如她在“回忆”文章中所说的,当时她很注意“在报刊上寻读胡适先生的作品”,并把它加以“研究欣赏”。因此,她在创作上受过胡适思想的影响是顺理成章的!   

  事实的确如此,就以笔名冰心发表在《晨报》上(1919年9月18日~22日)的第一篇“问题小说”《两个家庭》而言,如果与胡适发表在《每周评论》(1919年7月27日)上的短篇小说《一个问题》相比较,就可发现这一先一后的两篇小说,无论在内容上或表现手法上是多么的相似。所以严格地说,“五四”时期“问题小说”最早的创始者应该说是胡适。因为他不仅是最早进行“问题小说”的创作尝试,而且是最早从理论上去阐述改良社会的第一步必须是从“研究问题”下手。用他的话来说是:“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当时冰心及其他作家所写的一系列“问题小说”或“问题戏剧”,正是从这种改良社会、挽救国家的善良愿望出发而去构思作品的。   

  我们还发现,“五四”时期胡适对文学上的其他一些问题所发表的见解,同样地给予冰心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当时所说的一些话,直至50年代仍为她所重复着。

  1918年胡适发表的《论短篇小说》一文,对短篇小说是这样界说的:   

  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采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   

  1957年冰心发表的《试谈短篇小说》一文,她对短篇小说的界说,也是这样说明的:   

  我觉得短篇小说应该是在比较短小的篇幅中,用最经济的手法,极其精练地写出故事中最精采最突出最生动的一个场面,如同彗星在长空中划过,我们所看到的最灿烂活跃的一段。   

  他们对于中国悲剧的看法,也可谓所见略同,不存歧异。

  1918年9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曾对中西悲剧观念作了比较。他说:

   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 做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 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 是说谎的文学。更进一层说:“团圆快乐的文字,读完了,至多不过 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例如《石头记》写林 黛玉与贾宝玉一个死了,一个出家做和尚去,这种不满意的结果方才可以使人伤心感叹,使人觉悟家庭专制的罪恶,使人对于人生问题和 家庭社会问题发生一种反省。……   

[1] [2] [3]  下一页

TAG: 冰心  

《胡适与冰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