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一语文知识胡适与冰心

胡适与冰心

11-01 11:55:11 | 浏览次数: 93418 次 | 栏目:初一语文知识
标签:初一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胡适与冰心,

  冰心老人在《‘孝’字怎么写》这篇文章中,不仅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孝道”,而且特别引用了《孝经·谏诤章》中的一段话加以说明。她说:“翻了《孝经》,看到了《谏诤章》,我心里廓然开朗,特此恭录如下: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重复一句,极言其不可也, 冰心注)。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 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最后她说:“抄完了这一段,我真是‘心悦诚服’了。此孔子之所以为‘至圣先师’也!”   

  对此,我们查阅了胡适生前的言行录,竟发现胡适对《谏诤章》这段话也是极为信服,视之为治国安邦的良策,以致一而再、再而三地加以引用阐述,惟恐世人所不知:   

  ⑴ 1933年4月间,当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函邀胡适出任教育部长。胡适婉言谢绝。他在信中说:“我细细想过,我终自信我在政府外边能为国家效力之处,似比参加政府为更多。……以此之故,我很盼望先生容许我留在政府之外,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想先生定能鉴谅此意。”   

  ⑵ 1935年6月12日胡适给陶希圣的信中说:“我们提倡自责的人并非不爱国,也并非反民族主义者。我们正因为爱国太深,故决心为她作诤臣,作诤友,而不敢也不忍为她讳疾忌医,作她的佞臣损友。”爱国之心,由此可见这就是他呼吁国人要深自反省的初衷,也是他之所以甘当诤臣诤友、主张敢于说真话的真谛。   

  ⑶ 1954年2月18日,胡适从美返台,参加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改选总统与副总统。中外新闻记者采访他。当时记者是这 么记录的:“他说他过去办杂志、办报纸,对政治有意见,即直言无隐。他愿意为国家作诤臣,为政府作诤友,不愿居官。……他说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气质,从未改变。”   

  ⑷ 1956年10月23日,台北《新生报》记者就当时蒋介石婉辞祝寿与“如何建设台湾为三民主义模范者”一事,请胡适发表意见。在这些意见中,有一段话就是直接标明是《孝经·谏诤章》。

  胡适说,听说自由中国近年来有倾向旧文化的趋势,有人主张读经,有人反对在考试时用钢笔。对这种倾向,他表示惋惜。不过他认为有几句经书不可不读,譬如《孝经》中载:“天子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这一段里有一句话:“故当不义则诤之。”就是中国言论自由最古的经典根据。胡先生认为现在为国家办事的人最大弱点。就是在那些人中没有诤臣,只有唯唯诺诺的“是是是先生”(YesMan),要把“是是是先生”变成诤臣,不是容易的事,只有从言论自由着手。言论自由了,不仅有诤臣,而且有无数的诤臣诤友敢于说话,有痛苦的人可以诉苦,有冤枉的人可以宣冤,政府有不当的言行,有人敢出来批评而不致有犯罪坐牢的危险。言论自由了,政府首长才有无数的诤臣诤友,就不必再靠私人耳目,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力量。   

  可以看出,胡适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对《孝经·谏诤章》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充分地表现了他对民主政治的渴望、对言论自由的执著追求,其实质正如胡适自己所表白的,那是“因为爱国太深”的缘故所以即使他遭到不应有的误解或围攻,他仍一如既往,处之泰然。


    (摘自《传记文学》第6期第66卷)

上一页  [1] [2] [3] 

TAG: 冰心  

《胡适与冰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