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古文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古文测试题(附答案)

11-01 11:51:45 | 浏览次数: 93718 次 | 栏目:高一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高一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古文测试题(附答案),

 

  第三单元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窈窕(yǎo)       举酒属客(zhǔ)

  嫠妇(lí) 横槊赋诗(sù)新$课$标$第$一$网

  B.虚诞(dàn) 趣舍万殊(qǔ)

  渔樵(qiáo) 倚歌而和(hè)

  C.癸丑(ɡuǐ) 流觞曲水(shānɡ)

  激湍(tuǎn) 游目骋怀(chěnɡ)

  D.褒禅(bāo) 夫夷以近(yí)

  瑰怪(ɡuǐ) 所罕至焉(hǎn)

  解析:A项,“槊”应读“shuò”;C项,“湍”应读“tuān”;D项,“瑰”应读“ɡuī”。

  答案: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的。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期许。

  B.①纵一苇之所如        如:相似。②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C.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竟,简直。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命名。

  D.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尚:尚且。②而又不随以怠 怠:停止。

  解析:A项,“期”,至、及;B项,“如”,往;D项,“怠”,懈怠。

  答案: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⑤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⑥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④⑤⑦        B.②③④⑧

  C.②⑤⑥⑦ D.①③⑦⑧

  解析:此题采用排除法,排除③⑥⑧即可。③“白露”,文中的意思是“白茫茫的水气”,今义是节气名。⑥“十一”,文中的意思是“十分之一”,今义是数字11。⑧“学者”,文中的意思是“学习的人”,今义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A

  4.选出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与山僧饭讫而去

  解析:A.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B.名词用作动词,弄错。C.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答案:D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士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始于三国。但是 ,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 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的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5.“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  )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解析:D项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

  答案:D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解析:B项,根据原文“或简朴或奢侈”可以看出都是人生追求。C项,应是自然感发心境,然后将情怀寄托于自然。D项,“完全否定”错,唐代是“以隐求仕”。

  答案:A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解析:C项,应是到唐代,自然山水被利用来“以隐求仕”。

  答案:C

  (二)课内文本阅读(18分)

  阅读文本,回答8—11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 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 [2] [3]  下一页

TAG: 测试题  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