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642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三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1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
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例: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1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
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曹刿论战》练习题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题参考答案
1.ji4n;参与 (2)b!;目光短浅 (3)bi4n;“徧”同“遍”,遍及、普遍(4)f*;为人所信服 (5)sh@;古代车子前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6)m!;倒下
3.(1)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体
(2)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关于战前准备、战中战机的把握及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战争过程 围绕中心--“论战”来详略安排材料
(提示:检测文学常识,容易错的是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春秋”还是“战国”分不清楚。另外,史书的体例,初中阶段主要介绍了编年体、纪传体和国别体,《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4.
5.(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敲,士气就低落户,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尽了,敌军士气低落而我军士气振奋,所以能够取胜。
课文语段阅读题参考答案
1.A(这里“专”是独自专有”的意思。)
2.A(参考“十一、古今异义”。)
3.A(都是“竭尽,用完”的意思。B项中第一个“间”是“参与”的意思,第二个“间”是“暗中,悄悄地”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故”是“缘故”之意,第二个“故”是“所以”之意。D项中第一个“属”是“类”之意,第二个“属”是通“嘱”,“嘱托”之意。)
4.B(例句“之”是助词,“的”的意思。A.C、D三项“之”都是代词。)
5.A(例句“其”是“他的”的意思。B、C二项“其”是“那”之意,D项“其”是“表反问语气”。)
6.A(B项中没有译出“以”;C项“夫”是发语词,不译;D项没有译出“玉帛”)
7.C 8.C 9.D 10.A
阅读测试题(一)参考答案
1.C 2.他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3.B 4.C 5.D
阅读测试题(二)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是个倒装句,状语后 置 6.公将鼓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010年中考16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曹刿论战》练习题
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小惠未扁,民弗从也。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既克,公问其故。
10.夫战,勇气也。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
(3)小惠未徧( ): (4)小信未孚( ):
(5)登轼而望( ): (6)望其旗靡( ):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3.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它是根据鲁史写的__________史书。
(2)本文记叙的线索是__________,详写了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详略安排的依据是_________。
4.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边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弗敢专也(专门) B.未能远谋(谋划)
C.小惠未徧(恩惠) D.齐师伐我(讨伐)
2.下边加点字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战则请从 B.小大之狱 C.再而衰 D.肉食者鄙
3.下边加点字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彼竭我盈 竭其庐之入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公问其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4.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5.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颓然乎其间
C.增其旧制 D.其如土石何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战?译:凭借什么作战?
B.可以一战。译:可以打一仗。
C.夫战,勇气也。译:大丈夫作战,(是靠)勇气的。
D.牺牲玉帛译: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
7.第一段主要写的是( )
A.鲁庄公目光短浅,不能远谋。
B.曹刿召见鲁庄公。
C.曹刿晋见鲁在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召见曹刿。
8.第二段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9.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10.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阅读测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对语句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
意思是: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B.又何间焉?
意思是:你又何必参与呢?
C.何以战?
意思是:您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一仗呢?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意思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
2.这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3.文中“我、公、肉食者”所指的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鲁庄公、当权者 B.指鲁国、鲁庄公、高官厚禄者
C.指鲁国、公众、生活优裕的人 D.曹刿、公众、当权者
4.“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正确译文是( )
A.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B.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C.即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D.虽然不能一一视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5.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 )。
A.写统治者目光短浅,曹刿目光远大。
B.写曹刿满怀爱国热情求见鲁庄公。
C.写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
D.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阅读测试题(二)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公将鼓之”这句话中,“公”指的是( )。
A.蔡桓公 B.范文正公 C.鲁庄公 D.陈康肃公
2.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
A.说明追击齐师的时机 B.记叙长勺之战概况
C.描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D.记叙曹刿的军事才能
3.第一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知识点  年级语文  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