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591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三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7、⑴ 引用论证: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⑵ 举例论证: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⑶ 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8、[甲]怎样鼓励创新 [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9、A
10、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
11、证明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12、进行有规则的训练 敢于挑战权威
13、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4、略
......
点击下载查看完整资料》》》
编辑推荐
各地中考各科目知识点专题训练汇总
小编寄语:欢迎来www.manfen6.com,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
上一页 [1] [2]
TAG:
年级语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