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素质教育新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素质教育新学案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293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三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邹忌讽齐王纳谏》素质教育新学案,

  三、三答。妻一答,极赞其美,语态亲昵,饱含偏爱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将此种情态、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与后文“私我”呼应。妾二答,少“君美甚”一句,感情色彩有别。与后文“畏我”呼应。客三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语婉转,阿谀奉承。与后文“有求于我”呼应。三问三答,采用重叠而错综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并将各人的语气、心理、感情、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辞约而意丰。

  四、三思。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妻、妾、客一片赞扬声中,并非昏昏然,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非但不自满,却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深邃哲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从而明白朝上政治: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行文中,“私”、“畏”、“求”三字,反复出现三次,贯穿全篇,紧扣主题,由自身想到国家,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入情入理,令人置信不疑。

  五、三时。“令初下”,宫门庭院好像闹市一样,说明纳谏之必要和迫切,“与王之蔽甚”相应,亦见邹忌讽谏的正确。“数月之后”,受蔽者日益减少。“期年之后”,无言可进,说明其蔽已除,获得大治。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纳谏后发生的具体变化。结尾写邻国的动态,显出纳谏效果。总之,这篇散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重叠、复沓的戏剧性手法来写,开头直接进入故事,即使人物、场景高度集中概括,又把重点放在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行动和心理刻画上。十分讲究结构层次的对称美,立主脑,减枝蔓,用笔简洁,值得欣赏借鉴。


    ──摘自《家教周报》作者 江苏省盐明达中学 朱庆和


【自学阶梯评估参考答案】

  1、达标训练:

   ⑴ B

   ⑵ B

   ⑶ D

   ⑷ B

   ⑸ A

   ⑹ 填空:

    ① 国别 《战国策》 “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② “暮寝而思之,曰…… 欲有求于我也。”“令初下……虽欲言,无可进者。”

   ⑺ 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2、能力提高:

   ⑴ D

   ⑵ C

   ⑶ C

   ⑷ C

   ⑸ A

   ⑹ D

  3、开放探究:
   
   ⑴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 没有人

    ② 寻找

    ③ 作主管者

    ④ 言语真实

   ⑵ B

   ⑶ B

   ⑷ B

   ⑸ 都善于运用故事比喻说理,故事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说理委婉,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上一页  [1] [2] [3] 

TAG: 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