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①⑤/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⑶ 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⑷ 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 皆以美于徐公
③ 以告,则杀之
④ 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⑸ 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⑹ 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3、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⑴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 群臣莫对: 。
② 虎求百兽: 。
③ 天帝使我长百兽: 。
④ 子以我为不信: 。
⑵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⑶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虎求百兽而食之
② 天帝使我长百兽
③ 子无敢食我也
④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⑷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⑸ 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资料下载
“三叠式”与复沓的戏剧结构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全文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完整有趣地记叙了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史迹。文质兼美,以“重叠与复沓”戏剧美学的艺术魅力打动读者,使之既能悟出道理,又能获得审美愉悦。
作为历史著作,为什么采用这种诙谐幽默的喜剧性手法来表现呢?这是由事件发生时的情境所决定的。假如邹忌一开口就谈纳谏之道,往往会使他抵触。而“比美”的生活趣事,既能引起国君的兴趣,又能在此基础上借题发挥。这样的婉词劝说,使齐王“暮寝而思”,如梦初醒,翻然悔悟,明确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正如《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种戏剧性的构建。
一、三窥。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逼真地再现了他不无自得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第二次“窥视”,是“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其自信不如当初那样了。于是,又有了第三次“窥镜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受蒙蔽的心情。
二、三问。由自我欣赏,引出三问。“比美”是问的惟一话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问妻,语气和缓。“我孰与徐公美?”二问妾,是因“不自信”所致,内容相同而句式有变化。“我与徐公孰美?”这是当“客从外来”,“与坐谈”而“问之”的。三问客,句式又有所变化。语言一次比一次简洁,语气一次比一次急促,他想从不同方面、不同人的口中得出“比美”的结果。这样写为“三答”张本、铺垫,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