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高中语文学习高一语文辅导《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实录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实录

11-01 11:47:52 | 浏览次数: 83418 次 | 栏目:高一语文辅导
标签:高一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实录,

  生:能,提出的要求针对性都很强,直指弊端;两点计划又都是办好大学所迫切需要的,所以一定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生:不一定,对症下药也未必能药到病除,课文没讲到,不能想当然。

  生:课文也提到了,第49页注释①说了,他“任职期间,锐意改革,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生:这只是结果。或许这不是刚上任的三个要求、两点计划起的作用,而是其他后期的施政纲领起的作用呢?

  【一时间,学生争论起来。】

  师:看来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啊,推断有理有据,质疑亦难能可贵。其实,要深刻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对北大的贡献,要在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所以,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下,在下堂课具体分析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时再来解决。

  课堂小结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演讲辞的文体特点,也分析了本文的特点,知道了作者的三点要求和两点计划,初步了解了蔡元培这个人和他的办学方针。虽然还有一个问题存在争议,但有问题不是坏事,学习最怕的就是没问题;有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敦促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我们应该为不断发现问题而高兴。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课外尽可能地收集一些有关蔡元培和北京大学的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对北大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上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今天我们来具体探究一下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我们知道,蔡元培开门见山给学生提出的三点要求,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北大的不良风气而提的,但没有深入地探究当时的社会怎样黑暗、北京大学又存在着哪些弊病和不良风气。现在我们结合作者提的三点要求,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具体分析一下。我给大家几分钟,认真找一找,把能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北大情况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答案。】

  生:“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师:分析得很好。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生: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师:答得又快又准,但还不够完整,只说到了对学生个人的影响。想想,这样的学生若在校内,会对北大造成什么影响?出了社会,又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生:在校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恶劣的影响,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影响,使得北大校风变得腐败不堪;对社会也贻害无穷:“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又误人。

  师:对,这样就比较完整了。也就是说,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也害了社会;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知道求学宗旨是否正大?

  生:首先要知道大学的性质。

  师:作者认为,大学的性质是什么?

  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是说,大学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师:非常好。从对大学的定性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大学能成为不被流俗污染的真正的学门净地,作者把它作为第一个希望和要求提出,足见其重视程度。现在,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后面两个要求,看它们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生:提出第二条“砥砺德行”的要求,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文中说“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污染。而风俗之好坏,又关系到国家之兴替。所以北大学生必须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师:分析得很有条理。想想,作者为什么认为大学生要负起“力矫颓俗”的责任?

  生:因为大学生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肩此重任,责无旁贷。

  师: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有没有好的方法?

  生:最好的方法是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这样才能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

  师:很好。请继续分析一下第三个要求“敬爱师友”。

  生:这一要求课文没直接写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或不良风气。但从前面所写的情况可以知道,当时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功利至上,学生都很势利,缺乏一种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师生不能融洽相处。

  师:你的推理很正确。作者在提出“敬爱师友”这一段时确实没有直接描写学生势利无比、不懂“敬爱师友”的文字,但其他地方有没有提到?

  生:没有发现。

  师:再找找,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

  生:我找到了。在第二段,“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深浅,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师:对了。学生道德沦丧、功利至上的情况严重到了什么地步,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提出要“敬爱师友”,那么,在作者看来,提倡“敬爱师友”有什么好处?

  生:尊敬老师,能使求学更为便利。学生友爱,能相互切磋,促进学习;有时自己做得不好,但又不知道,别人可以指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互提点,才能共同进步。

  师:说得很好。蔡元培要求学生“敬爱师友”,不仅是为了改善校风,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那么,作者“为了学生”这一思想在这篇文章的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体现?

  生:其实前面的两点要求针对的是现实弊端,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好;后面的两点计划也一样,改良讲义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购置图书是直接为学生服务。

  师:对了。作为校长,作者明确提出要求,直指社会的黑暗和北大的流弊,谁都知道他是想把北大办好。但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办好北大的目的是什么?

  生:更好地培养学生。

  师:是啊。乍一听他的演讲,一上来就提要求,好像很不近人情,如果不细细品思,有几个人能体会这位新校长的一片苦心呢?

  深入学习

  师:刚才我们逐一分析了三点要求,也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又在课外更全面地了解了作者的办学方针和北大的历史背景,现在,我想大家上堂课遗留下来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蔡元培在这里提出的三个要求、两点计划,有无起到革除弊端、改良风气的作用?他做了校长后,北京大学有没有变化?

  生:(异口同声)有。

  师:很好,现在没有异议了。那么你在课外都了解了多少北大的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蔡元培对北大的发展究竟造成了多大影响?谁愿意来谈一谈?记住要用史实说话。

  生:我对比了一下蔡元培入主北大之前、主持北大期间和离开北大之后的北大历史,可以说蔡元培入主北大,是北大整个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北京大学过去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而蔡元培当校长之后,北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北大能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大学,蔡元培居功至伟。

  生:他在本文的三个要求、两点计划,对北大的改革,都有显著作用。但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办学方针和他对北大的贡献就必须知道他提出的著名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这十六个字的指导下,蔡先生把故宫脚下的北大改造成为一片“精神的圣地”,北大的魅力从此不再是成批成批生产候补官僚的“魅力”,而是现在每个北大人挂在嘴边的??“精神的魅力”。

  生:我要补充一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不仅对北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中国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指导下,北大成了思想自由之地,聚集了各方人才,容纳了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互相争鸣,自由发展。不久,北大就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此后的北大,便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潮流。所以说,蔡元培影响了北大,北大又影响了中国。蔡元培对北大,对中国现代教育,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可谓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知识拓展、提升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课外查找资料都非常认真,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的卓越贡献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放下历史,谈谈现实,看看对北大和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的蔡元培能不能触动我们这些新时代中学生的心灵。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也一样有,所以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那么,你对蔡元培的话有无感触?他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画出来,谈谈你的感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