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高中语文学习高一语文辅导《荷塘月色》教学杂谈

《荷塘月色》教学杂谈

11-01 11:51:25 | 浏览次数: 92418 次 | 栏目:高一语文辅导
标签:高一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荷塘月色》教学杂谈,

【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 王学军】

〖课堂教学的立体性〗

  1、课堂的开头艺术:

    课堂是师与生共同的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人们习惯认为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这样太片面了。教与学的活动中不只是老师教,学生学,应该包含有:学生“教”;老师“学”;学生学的三维一体的。既然是学生参与的活动,就应该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也就是说教学“目的”的公开性,明朗性。习惯教学中教学目的只有教师知道(有的教师都不知道),学生对教学目的是不知道的,一节课上完了不知道做了些什么。让教学目的隐蔽起来了。

    我上每节课时把全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写在黑板的左上角,每一节课的目的也写出来,这样课堂里学生真的学习起来是有的放矢了。我上《荷塘月色》时在黑板的左上角板书出:

    学习目标:

   ⑴ 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大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⑵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⑶ 理解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真确认识评价作品中的“我”。

  生:朗读学习目标

  师;你读了学习目标后知道了些什么?

  生纷纷发言:

  这篇文章要求我们学会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的方法描写景物。

  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体会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体会思想感情,认识文章的我。

  师:知道了这些目标,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完成这些目标呢?

  师指黑板的右上角的“学习方法”,生读:

   ⑴ 朗读品尝法。

   ⑵ 美点寻踪法。

   ⑶ 讨论分析法。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了解了学习的目的和运用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学习起来少走弯路。也真正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一改传统学生被蒙在鼓里,学习完了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学习了很多也不知道方法。

  2、学习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每一堂课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明白学习是一种过程,强调“过程”。要明白,准确地把课堂中的主要学习方法告诉学生,并指导学生们掌握,运用。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这样师生才能真正地达到共鸣,会意。传统的教学教师教学上就象老牛拉破车一样,把“学习,教学”都由教师承担了。课改就是把“学习,教学”的皮球踢给学生,就象国家的经济改革一样,丢掉沉重的包袱,搞市场经济,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学习也是一样的,学生在课堂中是:汇报自己的──学习-讨论──研究──教师的点拨。师的点拨作为催化剂。这个过程中师的知识和见解也有所提高或会有新的见解。思维的火花在课堂里碰幢,激发思维的飞跃,妙语就会产生。常此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了思维,何愁无创新?

  同样一个问题: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绍。

  我是这样上的。

  师:你对朱自清了解些什么?

  生1:朱自清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的作品《春》,《背影》,《踪迹》,《欧游杂记》,《你我》,《论雅俗供赏》。

  生2: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生3:朱自清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他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概。

  这样把学习,教学的“皮球”踢给了大家,不是由教师一人来承担。真正作到了教与学相长。

  3、课堂中确定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课堂是公开的,是大家的,那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白自己的角色在随时变化。传统的教学学生的角色就只有“学生”的角色。不,学生是未来社会中各种角色的雏品,那我们教育者就应培养学生各种角色。课堂里学生的角色:学生,老师,评论家,演讲家,合作者,各级领导,倾听者等角色。而老师的角色:老师,学生,裁判,演讲家,倾听者,评论家,组织者等角色。

  我上《荷塘月色》赏析文章的“画面美”时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两组分别负责一段落欣赏,具体分析这个段落写景的妙处。

  问题出示:

   ⑴ 文章写了那些具体的景物?

   ⑵ 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

   ⑶ 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

  讨论分析,要求人人发言。以学习小组长领头,请每小组派人发言。其他组讨论,各组内人可以补充,并根据每组发言时合作的情况教师以评学习分。

  生1:第4节主要学习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生2:文章写有动有静。

  生3:第5节写的月色。

  生4:第6节写的荷塘四周的景色。

  师:同学们分析了这些,你们感觉到他们分析的都是文章中的──

  生:比较浅显易懂的地方。

  师: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体味他的美的特征,写作的技巧,我们自由的品味4-6节(学生自由朗读)

  生1:我觉得文章中没写一个‘月’字。但是我觉得文章每处都在写‘月’。

  师:好!为什么?

  生;那‘叶子’花朵的情感,碧绿的波浪都是月色照射下才能形成的。

  生2:我认为就像《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底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相似之处。

  师:好,真不错!还有吗?

  生3:文章写景时有浓笔也有淡笔。写荷塘时较浓,写树上的蝉虫的声时较淡

  生4:文章用了大量的叠词,“田田”“甜甜”

  生5:文章用量词多,“一层”,“一团”,“一两点”。

  师:同学讲了不少,你听了能综合吗?请讲给同桌听,另外的补充。等会请一方的两个同学一起起来总结。并评论他们总结得怎样?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角色和转换可师生的角色,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得到锻炼,为他们的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在不自觉地就得到了新的思维训练,创造“灵感”就是经过千锤百炼时的瞬间产生的──创新就实现了!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 谢东昌】

〖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作文训练·利用审美媒介,创设审美情境〗

  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整体地对渲染气氛;或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再现图画;或选取可供咀嚼回味的精彩片断,启发联想,让他们目注神驰,观此思彼,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去感知情境,把握形象,引想共鸣。精心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语文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影”。如讲《荷塘月色》,一开始就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月诳图”,创设了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特写的审美情境,从而把学生导入到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随即又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古诗启开学生的审美心扉,使学生心驰神往,犹如进入了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优美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荷塘情境中,兴味盎然地带着一种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和领略荷塘月夜风光的审美情感,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情感的共鸣。由此可见,创设审美情境,是语文阅读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运用这种审美情境来陶冶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纯自然的语文情境中描述中走出来,从而致力于陶冶性审美情境的艺术设计。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