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九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浙江省杭州市袁浦中学 徐中华 预习检查,解释加横线的字并翻译整句:
以大
易小
使唐雎
使于秦 故不
错意也 请
广于君
轻寡人 免冠
徒跣 以头
抢地 天下
缟素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休祲降于天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课文,我们这样读:这边三排同学读秦王,凡是秦王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这边三排同学读另一个阵营,凡是安陵君与唐雎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在读之前我请同学说说读安陵君与唐雎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沉着坚决。
师:两人可有区别?
生:安陵君语气弱一点,毕竟他对秦王还是比较害怕。
师:委婉一点,是吧。秦王呢?
生:强横。
师:是从头到尾的强横吗?
生:最后一节应该读出对唐雎的尊敬与害怕。
师:关于最后一节,有两个版本。大家看一下屏幕(出示文字:先生坐,先生何至于此!),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个先生。
师:大家小声读一下,比较一下多了一个词以后有什么不一样。
生:多了一个词感觉更显出了秦王的害怕。
师:重复一次可以感觉到秦王的哆嗦,是吧。现在请读秦王的同学选择一下,是读书上版本呢还是读屏幕上这个版本。喜欢屏幕版的举手。(出我料外的,只有3个人举手。)看来大家还是喜欢那个不怎么害怕的秦王,那我们就读书上版吧。
(学生分组朗读)
师:今天我们借这篇课文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我们以前一般用这样三种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出示字幕,师读并略加解释):一,积累性阅读, 指以积累新知识为目的的阅读。二,感受性阅读,指以感受文本的美与善为目的的阅读。三,理解性阅读,指以弄懂作品 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等为目的的阅读。这三种阅读方法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仰视)。问一下同学,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向作者学习的意思。
师:古人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无疑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一座高山,他们值得我们仰视。但如果我们只是仰视他们,那也不行的。后面那个同学说说,只用仰视的方法阅读,会有什么坏处?
生:那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生:缺少批判性。
(学生读过我的教学手记,所以有此一答。)
生:古人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师:永远仰视,我们就只能永远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无法超越他们。我们要超越古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我们需要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出示文字)。它就是“批判、创造性阅读”。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解释这种阅读方法,第一句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说的,请刚才那个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生: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师:孟子告诉我们,对书要持什么态度。
生:半信半疑。
师:不错,对古人我们要保留一点怀疑。第二句话非常有名,大家一起念。
生(读):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牛顿
师:牛顿告诉我们,要取得伟大成就,需要吸收前人的知识,然后站上去,创造出比前人更伟大的文明。现在我们来学习批判性阅读。第一步,按照孟子的说法,我们需要怀疑与考证(出示文字)。怀疑谁呢?怀疑作者说的对不对,但在怀疑作者之前,我们需要先怀疑另一个人,一个站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出示文字:作者──读者),一个把作者的文章放到读者面前的人,这个人是谁?
生:编者。
师:不错。编者对我们帮助很大,大家可以看书,关于这篇文章,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帮助──有课文前面的话,里面介绍了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还有很多很多的课下注释。编者是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道(学生答:桥梁)。不错,是一道桥梁。但编者也是人啊,他也会出错,一旦他出错,桥梁就(学生:断了),他会成为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块(学生:绊脚石)。所以我们要怀疑他,考证他,怎么考证呢,我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文章的文本,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考证方法。我们需要判断一下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我们学过的文体有哪些?
生: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童话,寓言,诗歌。(师写在黑板上)
师:这篇文章可能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小说。
师:记叙文与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小说可以编造,记叙文记录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编造太难听了,换一个词。
生:虚构。
师:好,小说允许虚构,记叙文则要真实。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呢?我们来看一下编者的意见。大家一起读课文题目下面编者写给我们的文字。
生(读):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显然包藏祸心,以强凌弱。安陵国的使臣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师:“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编者告诉我们,唐雎是一个什么人物。
生:历史人物。
师:好,他是一个历史人物。本文选自《战国策》,我们再来看看编者对《战国策》的注释。注释1,第二行,大家一起念。
生(读):《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师:《战国策》是一本什么书?
生:历史书。
师:好了,人物是历史人物,书是历史书,历史写的都是(学生答:真实的事)那么编者告诉我们这个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
师:好,记叙文就要考证它的三大要素。(出示文字:时间、地点、人物)我们现在来考证一下时间。(发资料)本故事发生于几几年?
(学生看资料,资料全部是古文,没有翻译。其实时间在课文注释中有,但由于紧张,我忘了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应该由亡魏在公元前225年,与秦王还没改称秦始皇判断出故事发生于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
一段时间后
生:亡魏在公元前225年。(师板书,公元前225)
师:好,现在再看地点。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安陵,一个是在秦王殿上。大家看有关安陵的资料,安陵又叫鄢陵,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看资料,教师提示:我们要学会看资料,无关的东西我们要省去,找有关文字。
(一段时间后)
师:有关安陵的文字有哪些?
生:魏旦暮亡,不能爱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
师: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字词看不懂的现场提问。
生:“爱”是什么意思?
师:吝啬,可惜。
生:这说明安陵被割让给秦国了。
师:发生在哪一年。
生:公元前241年。
师:就是说在唐雎这个故事前(学生答:16年),安陵已经是秦国的了。咱们再来看看有关秦王殿的资料。这个资料选自荆轲传。
[1] [2] [3] 下一页
TAG: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