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过程】
一、探究主题
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
二、探究式学习步骤
1、师生对话,提出困惑:
师:同学们,《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发表于1980年的代表作,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从教材P29的注释①中我们了解到《蒲柳人家》全篇共12节,本文节选的是前两节,写到第35小节为止,你们想知道 “这颗救命星”究竟是谁么?
生:想,很想知道。
师:但是,如果大家想去书店找《蒲柳人家》全文的话,恐怕没那么容易啦。
生:为什么?不是很简单的吗?查一下刘绍棠先生的书,不就可以了吗?
师:起先我想的也和大家一样,但是事实告诉我在浙江省内的书店书架上已很少有刘先生的书籍了。
生:为什么?为什么?(一脸疑惑和迷茫)
师:什么书不再版?
生:销量底的没有效益的书(若有所思)……
师:同学们,只有“一本”的原因是复杂的,这正是我想交给大家去探究的问题──“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今天的课只是一个引子,我希望大家组建成探究式学习小组,围绕“一本,为什么只有一本”的主题来选择一个子题,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③阅读刘绍棠先生的作品及相关评价,了解乡土文学及其生存现状,当然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去把握“当下”对刘绍棠先生作品和乡土文学作品的社会关注度。最后请每个小组结合阅读和调查,分析写出探究结果。两周以后,我等着同学们的汇报和交流。
2、成立探究小组,制订探究计划:
本班一共有46位同学,在征求同学建议后,成立了5个研究小组。要求一周之内上交探究计划和小组分工。探究子题有:
第一小组:刘绍棠作品评价和社会关注度
第二小组:乡土文学及其社会关注度
第三小组:“乡土文学”为何没落?
第四小组:现代人的阅读喜好和出版业的尴尬
第五小组:呼唤乡土归来
3、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结合此次《蒲柳人家》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以下书籍和文章阅读:
⑴ 《刘绍棠全传》(郑恩波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6月)
⑵ 《刘绍棠小说选》(刘绍棠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⑶ 《大运河与刘绍棠》(作者:张鸿声 田昊然)
4、汇报探究成果:
乡土文学及其社会关注度。
1、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鲁迅先生曾经把具有乡土气息、怀乡情调的农村题材,称为乡土文学。刘绍棠先生在《<蒲柳人家>二三事》中说:“土气的作品,我称之为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在我的心目中,就是要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继承发展中国文学的民族风格,保持和发扬强烈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描写农民的历史和时代的命运。”
2、但是当下读者对乡土作品的关注度比较低。在杭州闹市街头对100位路人所作的社会调查中发现,对“乡土文学”很在行的只有1人,大致了解的有8人,了解不多的有8人,几乎不了解的人却多达83人。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