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八年级语文辅导《藤野先生》教学杂谈

《藤野先生》教学杂谈

11-01 11:49:12 | 浏览次数: 64918 次 | 栏目:八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八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藤野先生》教学杂谈,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平洲第三初级中学 陈长贞】

〖新课程下优化课堂心理气氛之我见·建立平等对话的课堂人际关系〗

  教师在通常的教学中往往爱用谈话法,过去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谈话过程中的师生双方,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教师往往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谈话对手──学生。热烈成功的谈话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获得教师预期的结论,但却很难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距离感,而这种心理距离感的存在,将妨碍学生真正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能否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谈则是“交谈”区别于“谈话法”的最明显的标志。“交谈”的“交”指的是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交流的双方是完全平等的。教学中要回答的问题,可以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后,教师除了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甚至反对的意见。总之,平等对话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信息传递的过程,而应该是全面的人格震动,心灵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是值得他们尊敬的师长,同时也是他们可以信任的朋友。只有当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了这样的精神联系,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教学工作的热情支持者与合作者。

  如在讲授《藤野先生》一文时,在质疑的环节中,有同学问:“题目是‘藤野先生’,文中应着重写‘我’和‘藤野先生’之间发生的事,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呢?”面对勤学好问的学生,我采用了和学生一起交谈的方式,“是啊,这是为什么呢?”一学生说:“‘匿名信事件’与藤野先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与电影事件均发生在仙台,都表现‘我’的民族自尊受到伤害这一中心。”“噢,这是一个原因,你很会发散思维,很好。那么写东京的事又为什么呢?老师也不太明白。”“是为了表明‘我’不愿与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为伍,才转到仙台学医救国,才认识了藤野先生。”“对了,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作者写这些是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而这种强烈的情感就是本文的另一线索。”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这样的交谈是完全平等的,既向学生“交”了自己对这个问题“无知”的底,又不失时机地发挥了主导作用,把这个突来的问题引到了教学目标上来,使学生把答案“谈”出来了。而且整个过程师生心理协调,配合默契,利于良好心理气氛的形成。

  课堂除了师生交往外,还有生生的联系。大量的事实证明,在那些有着良好班级人际关系的班级里,同学之间在课堂上也形成了团结友爱的风气,相互尊重,相互体谅,这样的班级学生往往敢讲、敢问、善思,乐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良好;而在那些同学关系恶劣的班级里,课堂上往往容易出现嘲讽、攻击、压抑等不良气氛,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往往多疑、胆小、不敢发言、怕遭人耻笑,课堂心理氛围自然不佳。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重视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建立。
 

【广东省兴宁市永和中学 潘志华】

〖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尝试·紧扣教学重点,问题难易适中〗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重点。所提问题要有一定难度,使学生乐于思考,让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对个别高层次,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适当提示点拔。

  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我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

  1、作者为何去日本求学?

  2、作者为何要离开东京去仙台?

  3、作者如何具体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

  4、作者为何要写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反应强烈,小组讨论热烈,通过小组交流,老师点拔,学生理解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理解了作者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弃医从文的原因,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种目标明确的巧妙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正是这个道理。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 郭芝模】

〖寓美育于语文教育之中·入情入境感受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审美素养的培育和情操的培养都是从感知和认识美开始的。”这句话言之有理。美感是审美主体在接触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情绪或情感上的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养性的主观心理状态。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学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对美的形象能产生深刻的感受。

  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如教学《藤野先生》37节之前,教师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个弱国,中国的留学生受歧视被人瞧不起,而鲁迅先生却受到特别优待,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给鲁迅先生添改讲义、纠正错图,对鲁迅敢于解剖进行鼓励。他的热情教育、诚恳帮助、不倦教诲和寄予的热心帮助,鲁迅先生多么难忘啊!他深深尊敬和怀念他的鲁迅先生!学生深受感染后朗读学习能感受到文词间深沉真挚的情感美。
 

【河南省漯河市武铁分局漯河铁路职工子弟中学 王桂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设置悬念〗

  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兴趣。

  如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时,在出示课题后,老师可故做惊奇地问:“同学们,先生者,老师也,从小学开始到中学甚至到大学,我们会在很多老师的教诲下学习,为什么鲁迅偏偏对藤野先生记忆犹新呢?”面对如此具有强烈悬念的问题,学生渴望了解知识的欲望自然就会油然而生,探知的兴趣陡然而起。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巧设疑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问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才会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老师巧妙的设问,可以以问促读,以读促思,从而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在阅读写藤野先生和鲁迅交往的几件事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归纳。“有一回上火车时,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一句中,“致使”一词初稿为“竟”,哪一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竟”是“出乎意料”,用“竟”便把这件事的责任归结为管车的人了,这显然不合理、不公平。而改为“致使”,则说明误会完全是由藤野先生本人引起,与管车的无关,这就更突出了藤野先生专心治学、不修边幅的性格特点。“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一句中,“似乎”一词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似乎”是不肯定语气,用来表现藤野先生感到突然和痛苦的心情,突出他内心很激动,却不知如何表现的复杂心理。像这样巧妙的设疑,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广东省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 许伟红】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刍议·利用幽默控制课文课堂节奏〗

  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幽默语言,动作等进行教学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也是师生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据调查显示,学生欢迎富于幽默的老师,而不喜欢表情冷漠,语言淡而无味的教师,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幽默语言、滑稽动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控制课堂节奏,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我讲授《藤野先生》时,我就以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我就是──藤野──严九郎”同时还做出日本人行鞠躬的神态,这种富于幽默的表情和动作之美,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富有生动的表现力是一种轻松节奏,一下子沟通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便于展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 毛小容】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开放〗

  以课堂为主,但不局限于课堂,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道路,阅览室、电教室乃至于整个校园,甚至社会都是课堂。首先是预习。开放性教学的预习除了要求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之外,更要让学生到图书室或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与课文有关的名言、故事、诗歌、歌曲、电影等方面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如教《藤野先生》之前,我要求学生查找有关教师给学生深刻影响的事例,学生搜集到了毛泽东和徐特立先生、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福楼拜与莫泊桑的故事,在上课时交流,给本课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其次是教学形式开放。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使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无趣。其实,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情感活动过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让课堂丰富起来,活跃起来,开放起来。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重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如下一些课型:语言积累课、朗读指导课、技法探究课、感悟欣赏课、说写练习课、课文改编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凡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学习形式,都可以尝试、都可以采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