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②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③ 感叹(用于其抒胸臆)。
⑵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⑶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推荐朗读,自由评谈,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5、闭眼、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想像。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感受文章的美,培养想像力。)
三、赏析文章,渗透美育
以下问题分组讨论,见仁见智:
1、全文叙事写景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提示)作者描写景物往往带着自己的情感,景中自有作者的情感。
学生A说:写亭子四周的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出喜爱山水的感情。
学生B说:文中写道作者与人们游乐的图景,表现出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愉快。
学生C抢着补充:还表现了滁州政治清明。
师极力评点、肯定、表扬。
2、文章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师提示)本文是什么贯穿全文始终的,便是文章的主要线索。
学生D说:是醉翁。(有的学生表示不同意)
学生E反驳道:文章有些内容不能用“醉翁”来贯穿,所以我认为应是“醉”字,因为文中写景的部分很多,多次提到“醉”字,(有少数同学不同意)。
学生F又说道:因为这个亭叫“醉翁亭”,自然要写出它的由来,这是必要的烘托,大家看文中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这其实暗寓着一个“乐”字,还有“醉翁亭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全文的主线“乐”已很明白了。
学生G说:我完全同意上面这位同学的意见,还补充一点,文中描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也点出“乐亦无穷”,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都突出一个“乐”字,所以说“醉”不准确,应是“乐”(全班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
3、本文的主是旨什么?
(师提示)文以载道,本文通过写景、叙事、表达出作者什么意图。
学生H说:“醉翁”治政清明,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滁人都兴高彩烈出游,他们很快乐。
学生J说:太守与宾客出游,酒和菜取材于当地,极其简便,宴会上无丝竹管弦,只是行酒令,投壶、下棋,是太守的乐。
师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太守与民同乐”。
(同学们笑而赞同。)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学习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
四、拓展深化,健全个性
(师提示)欧阳修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却不消沉,保持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像大家熟悉的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发动反清武装斗争,举行多次起义都失败了,但他不气馁,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那你们在受到挫折不幸时,是怎样对待的呢?
1、学生思考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