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9:配上“红杏枝头春意闹”也不错。
生10:老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写春花的吗?
师:同学们都很有才气,为课文配上了许多诗词佳句,刚才这位同学的疑问大家都听清楚了吗?
生(齐答):听清楚了。
师: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这位同学解决他的疑问呢?好,你来。
生11:我认为这两句诗不是描绘春花的,我读过这首诗,这两句诗是写雪后景物的。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的确,这两句是咏雪的名句,并非写春花的。
师:请大家模仿《春》一文的写景方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秋”的文字。(学生写作或即兴发言)
生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果园里那葡萄一串串地挂在架上,像玛瑙,像珍珠,晶莹透亮,再加上绿叶的衬托,就更令人馋涎欲滴了。
生2:秋风追逐着地上的黄叶,越过欢乐的小溪,抚摸着乖巧的小鸟,掠过丰硕的果实,拂过我的脸庞,带着我的心奔向远方。(全班热烈鼓掌)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充满创造性的劳动,请把本课积累的写作经验写进你的记录本。下课。
【评点】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我校七年级的一堂研讨课。其主要特点有:
1、善于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运用故事巧设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借助故事中诗人所赠的话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天成。
2、师生平等对话:
整堂课,教师与学生都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加入和指导学生讨论并适时点拨,肯定学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或与文本交流,或互问互答,或与老师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本课中为每幅春景图配一句古诗以及写“秋”的片段作文或即兴发言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为本堂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