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七年级语文辅导《理想》教学案例

《理想》教学案例

11-01 11:51:25 | 浏览次数: 64418 次 | 栏目:七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七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理想》教学案例,
  师:今天我们用自己的笔写了一首关于理想的诗,下堂课我们走近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看能否得到更多新的启示。

  (点评:创设情境,学生体验写诗,一是继续激趣,二是为后文比较学习作铺垫。)


五、布置作业

  收集“理想”的名言并背诵,进行语言积累和思想积累。

  (点评:课外积累,为下节课的学习拓展思维空间。)


第二课时

一、名言背诵接力一、“理想”名言背诵接力,导入新课

  (点评:既是对上节课积累的检测落实,同时也是新课学习的热身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注音字音、节奏。

  2、师范读,但故意错读其中几处(主要是语调、重音的处理不当),要求学生自己评点,即引导学生自己对这首诗朗读的感情基调、节奏、重音、停顿、语调等内容进行争论与探讨。

    (点评:看得见老师的朗读指导,有训有练。在朗读实践中归纳读书方法。)


三、四人小组为单位,将第一课时写的小诗与课文进行对比探究质疑

  师:上堂课我们自己合作了一首关于理想的诗,现在请大家来对比阅读一下,看能否发现我们写的诗和流沙河的这首诗有什么异同。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5分钟之后交流。

  1、交流比较阅读的结果:

    师:好,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们这一组得出的结果是: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相同的主题赞美“理想”,而且都借助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同之处在于:流沙河的诗思路似乎更开阔些,我们只是单纯从个人角度赞美理想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而流沙河是从很多角度来写,小到对个人的激励、鼓舞,大到对国家,对时代的推动作用,而且立意也比我们要高远一些。

    师: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请你们具体说一说,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作者先用一系列比喻总写了理想的作用,二、三节写理想对整个人类、时代的作用,接着又写“理想”对于一个人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最后就是劝诫我们要“乘理想之马”赶快“挥鞭起程”。

    师:真是好极了!读诗就是要这样,能够理清全诗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诗的主旨。还有其它发现吗?

  2、学生提出问题:

    生:我们这一组发现很奇怪的一个现象:第一节诗句之间好象是一个连环套,一句扣一句,读起来很顺口,但说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方法。

    师:太棒了,你们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正是深入理解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大家能否自己再发现一下这一节诗句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生:前一句诗的后面一个字是后面一句诗要写的内容,是环环相扣的。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这是象过去人们缝衣服时用“顶针”时的情景(示范讲解)于是语言学家便借“顶针”这个词来称语言上的这种现象,也称“顶真”的修辞手法。好!我们也来仿写几句怎样?老师先来一句:我在平静中接受,在接受中沉思,在沉思中奋起,在奋起中升华。

    生1:作业让我心烦,心烦让我痛苦,痛苦让我反思,反思让我醒悟。

    生2:地上有桌子,桌子上有书,书上有苹果,苹果有个洞。(学生哄堂大笑,在笑中表明已经领会了这种手法的运用)

    (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找到了一条深入感知诗歌内容的捷径,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为下文逐步解读,赏析打开方便之门。)


四、师生同品诗歌的哲言睿语,引导学生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

  师:从笑声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聪明,已经领会并能运用这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其实正是作者善于运用诸如比喻、排比、拟人、顶真等手法,才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起来,而且饱含哲理。而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诗。现在我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评:一石击起千层浪,师生进入同读同评同议同讲的境界。)

  生1:我想老师最喜欢第一节诗,因为这一节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比较独特,而老师经常告诉我们思考要独特一些,所以我认为老师喜欢第一节。

  生2:我认为老师肯定喜欢“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老师不是说过她遭受过挫折而且流过泪吗,应该和这两句诗有共鸣!

  生3:我想老师喜欢“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这说明理想是没有年限的,只要你拥有热情和执着,老师不是说她还想当教育家吗,所以这两句是她最喜欢的。

  生4:我认为她有可能喜欢“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山的那边》里“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老师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一定深有体会。

  生5:我认为老师喜欢“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我觉得这一句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了追求理想过程中是“有得必有失”的,要学会选择,又要善于放弃。比如我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需牺牲很多玩的时间,鲁迅先生也说过:我是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写作。而老师选择教师,她就比别人会更辛苦,更牺牲很多休息的时间来操心学生的成长,所以我敢保证老师喜欢这两句。(掌声、笑声,教师非常激动,但仍然笑而不语)

  (点评:此时课常氛围空前活跃,在“一线事珠”的课堂结构之下,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全诗的品析)

  师:谢谢!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了解,非常高兴大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是啊,这首诗的每一句老师都很喜欢,可是,如果真的硬要说最喜欢的话,我倒是最喜欢: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为什么呢?大家能继续为我找到理由吗?

  生:可能是因为有了理想就意味着有了生活的方向,也就有了成为伟大的可能!(老师微笑)

  师:是啊!这两句又没有运用特别的修辞手法,语言也不华美,或许正是因为这两句诗以最朴素的语言揭示出了一个最易转化为我精神力量的哲理吧!──虽然我很平凡,但我也可以很伟大。芸芸众生中最为普通的一个小人物,每天做着最为琐屑最为平常的小事,甚至可以说生活在一个非常单调、非常狭隘的生活空间,然而,我内心却无时不刻涌动着生活的激情。当我看到你们如花的笑脸,听到你们因为我的引导而呈现出的生命成长之音,我从心底感觉到我自己是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虽然平凡,但是十分伟大,而这不正是支撑我年复一年行走在三点一线间的最好的精神支柱吗?(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所以啊,同学们,“理想”真的就象是一个人生命的灵魂,没有理想是可怕的,那样只会让生命在漫无目的中荒废;而拥有理想则是幸运的,它可以让你卑微的生命产生奇迹,绽放耀眼的光芒。我们何不扣问一下:你在开始寻找自己的理想了吗?

  (点评:师生同读同评同议同讲,激发学生发表有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学生思想的升华。)


五、布置作业

  “我的理想故事”主题活动,催生“理想”意识的萌芽。

  (点评:课内学习不是终点。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内心精神追求的升华。)


【教学反思】

  1、“未经审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苏格拉底),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对某一问题不倦的探究,是个体成长所必经的人格历程,也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自主的尊严。”──肖川

    虽然这是一堂语文课,与传统教法相比,恐怕最大区别就在于把目光投注到了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主板上,不仅是一堂语言训练课,更是一种理想与信念的启蒙。肖川博士说:“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性地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的境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而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通过翻越传统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藩篱而跃入潜身躬行的领域。

  2、“五同”思想(即师生同读同评同议同讲同写)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比如教师讲述自己的理想故事引发学生体验的唤醒、教师抛砖引玉的写几句关于理想的诗、和学生共品喜欢的诗句等等,引领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觉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是执教本课的又一立足点。

上一页  [1] [2] 

TAG: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