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杨家龙小学 郭菊玲】
〖合理应用教学中的“空白”发展想象力,体验情感〗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合理的应用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
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问我: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会不会相见?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续写这篇课文。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饶有兴趣地续写这篇课文,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柴桑小学 黄 娅】
〖读是根本,读得充分,读出感情〗
当前,在语文课堂中,读得不充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充分包括:学生读书面窄,读书时间不足,读书缺乏指导。读得不充分,从根本上看,还是教师的观念尚未从“讲评课”、“问答课”中转变过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读书重要还是讨论重要?不读书,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课要把大量时间用于学生读书,使阅读课真正成为读书课,读书训练课。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美读”,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侯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但真要读出情感来,并不容易。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教师的指导很重要。根据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教师先范读,给学生做个样子。他们会根据教师读时怎样停顿,怎样确定重音、速度,怎样处理节奏、语调等进行仿读。教师只要稍加些技巧方面的指导,学生即能掌握。比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进行了范读:首先,边读边想,脑海中浮现出在地震的危急关头,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不顾自己的安危,坚持在手术台前抽取骨髓。这动人的场面,怎能不叫人动情?其次,透过人物的身份感受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小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挽救了这个年轻的生命,这种血脉亲情怎能割舍!再次,进入角色。自己仿佛身在当时的环境中,心中呼唤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湖北省黄石市沈家营小学 王 玮】
〖以形促情,注重情感的培养〗
学习语文首先应以感受形象出发。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思的。儿童更是如此,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因此,通过让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感受人物的鲜活形象,激发了强烈的情感,就会符合“情知统一”的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文中的台湾青年和大陆青年素不相识,却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上课伊始,教师定要用饱含深情的语调介绍台湾和杭州之间千里迢迢,相隔千山万水,杭州青年生命垂危,他在静静地期盼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受人物形象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渲染一定的气氛。在学生自读完课文以后,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是初步的情感体验,是读文而生,也许稚嫩,但却是最真实的。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体会更深层的情感体验,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地震录相,视觉的震撼,老师低沉的语调足以让学生情感获得再次真实体验,地震是可怕的,危险无处不在。继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阅读、想象、体会,于是学生在脑海中出现的台湾青年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一个没有考虑家人,没有选择逃避,全身心奉献的台湾青年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被深深感染,情感也被激发起来,当读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大家情不能抑,纷纷说:“挽救大陆青年是两岸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令我永远忘不了。”此时,感动已从内心喷薄而出,他们齐声阅读由课文改编的《生命桥》一诗,整个课堂师生情感交融充分展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空间。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 孔华云】
〖基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教师应把对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创设真切、客观的教学情境,开启儿童的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学生对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知识以及当时海峡两岸的社会背景不甚了解。如果背离了学生的经验基础,仅凭枯燥无味的讲解,教学便如“空中楼阁”,使学生处于“云里雾里”甚至是“不知所云”的学习状态,势必引起他们的厌学情绪。此时,教师可采取“迂回”战术。首先,让学生观看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知识以及当时海峡两岸的社会背景的多媒体课件,让他们在观看中逐步建构起生活经验体系。之后,安排《我是一名跨越海峡的小医生》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介绍自己观看的结果,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深切体会到海峡两岸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由此可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架起了经验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有效地激起孩子们探究新知的欲望,帮助他们插上自由思考的翅膀,去感悟课文的精髓。
【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国实验学校小学部 雷 彬】
〖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例如我在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课时,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把最受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学生就有学习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