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学《送元二使安西》的思考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曹市学校 甘立华 这学期,听我校一名青年教师上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0课)一课时,当一名学生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时,引起了一阵哄笑。这名学生是这样说的:“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当你从西边的阳关回来时,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我了。”在这儿我不想说当时教师是怎样处理这不同的声音的。因为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此诗这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请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课后,不知为什么我一直放不下这件事──学生理解错了吗?我想这首诗如果是诗人王维晚期作品,学生这样理解就没有错,而且很对。然而,我翻遍了家中的所有资料(包括网上)弄得我分不清谁是谁非,云里雾里的,众说纷纭:有说是王维早期之作的,如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也有说是王维晚年之作的,如“论语说文/唐诗鉴赏”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赏析:《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然而,笔者认为:
如果此诗作于诗人风华正盛,才情焕发的青年时代,也就是说是王维的早期之作。那时的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国势方张,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疆域辽阔,气象宏大。西边远达西亚,长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往来道途的人很多。边郡有重兵把守,安西都护府设在远离中原的龟兹城(今新疆库车)。那时,从军或出使西域,在人们心目中是建功立业的壮举。虽有艰难险阻或生命危险,但是,亦充满着献身国家、名垂青史或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的令人惬意的希望。我们再纵观盛唐别诗,无不情浓意殷,真挚感人,但绝少凄惋悲哀的情调,多为开朗豁达之作。《送元二使安西》,虽然婉转缠绵,却又清新酣畅,惆怅而不哀伤,诚挚却又达观。欢天喜地的别离不近世情,凄凄惨惨的别离又令人难于承受。因此,诗人王维不可能说出“你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我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友人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所以说,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此诗后两句均作出这样的解释:“朋友,请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但如果此诗是诗人王维晚年之作,那么这“西出阳关”就不能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而是“一语三关”:第一“关”是指友人元二在征途中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行出了阳关”,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第二“关”是指友人元二在经历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时从西边的阳关回来(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从西边的阳关出来”,不难看出此意才是诗人的本意。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第三“关”是指诗人王维恐怕自己因年老多病等不到友人元二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的日子而不在人世,有人说诗人在送走友人元二后不满六年(甚至有人说是第二年,于761年,我们无法知道是真是假)便真的与世长辞了!那么这名学生的理解:“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当你从西边的阳关回来时,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我了”就没有错。
重新认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强烈感受到: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
我的想法无异于抛砖引玉,用意在于求教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