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来呢?
2、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问题从课题入手,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疑读文,同桌互议,进一步拓展思维。
【福建省南平浦城县管厝中心小学 张留忠】
〖在《闽北教学与研究》上发表·浅谈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度”〗
“大海凭鱼跃,长空任鸟飞”──教学空间的阔度。
尽管如此,但语文又不等于语言,其知识结构是语言和文章技法的结合体,教师只有从整个知识体系出发,站到培养能力的高度,教学之路才不会偏进窄小乏味的死胡同。如教《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一位教师并未死在“背解释”,“造词句”上费心思,他把“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等词语放到“在文中有何表意作用”的问题上教学,使学生的词语学习进入精要性的境界;指导学生讨论“金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我心里”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入体会关键性语言的绵长的韵味和它们的章法作用;设置“为什么把聋哑青年放到西湖热闹的环境中写”,“为什么以我的见闻为线索”等问题,让学生品味到作者的构思的巧妙之处。教学既抓住了语言的根本,又从语文知识的各个侧面展开,处处都为学生留下锻炼思维能力的余地,课堂十分活跃。语文课堂处理好了现象和本质,点和面的关系,就能开拓出宽广的空间,学生就能像长空之鸟,大海之鱼一样,尽情地掌握“飞”的知识,造就“跃”的本领。
“边马秋声急,征鸿晓阵斜”──课堂活动的幅度。
有的教师业务水平相当高,课堂效率为什么不高 为什么有的教师教案写得非常好,口齿也清楚,而学生的收效仍甚少,课堂节奏有问题。青年教师因节奏太快,老年教师因节奏太慢,往往都不能与学生的情感频率谐调,以致给课堂效果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执教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谐课堂活动的幅度,或快或慢,或扬或抑,或高潮或低谷,以形成最佳的“刺激”效果。一般来说,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教师可利用本身的情境,决定课堂节奏的快慢;感情色彩较平的文章,则可抓住其构思的巧妙处创设课堂情境,确立高潮,决定扬抑。仍以《鱼游到了纸上》为例。上述教师教学,复习巩固字词内容时,一板一眼,节奏较缓;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鱼游到纸上”等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时,则节奏加急,激发高潮;而在指点一,二段的作用和文章由浅入深的布局时,又回到一板一眼的启发引导幅度中。这样的课堂跌宕有姿,疾徐交错,该疾时,如边塞战马,奔驰急迫;该徐时,如飞翔大雁,即使是在战场上空,其队形的改变也十分缓慢,就收到了良好的情感调控效果。毋庸置疑,小学语文教学不从建筑语言人手,就谈不上准确和有力;只有让课堂成为最宽广的语文活动天地,学生才能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全面地受益,而合理的课堂节奏调理,则是实现圆满教学效益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此之者,均不可偏废。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小学 李琼涪】
〖浅谈学习兴趣的培养·设计“聪明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因素,促进旺盛的求知欲,鼓舞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感觉索然无味,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原有的各种兴趣基础上,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从毫无兴趣的被动学习转为兴趣盎然的主动学习。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根据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围绕课题设计几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揭题时,可以这样问:“鱼总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用这种方法揭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自觉读书,从而了解课文内容。
【上海市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 施文娟】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质疑──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能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我在教《鱼游到了纸上》时,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边读边思,主动地把握了全文内容,体会了课文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