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乐于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善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教师要先作示范,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教《鱼游到了纸上》时,我部:“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抓住这句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在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学会了提问,学习能力就能迅速提高。
【广东省高明市荷城区石岐小学 傅伟强】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正出现令人振奋的崭新局面,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以下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1、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而多媒体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端“激趣”。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在课的开始,我先以动画形式出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动画中,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便向学生宣布: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
2、练中“持趣”:
练习时,多媒体更充分地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可以让学生用鼠标点击选择答案,当答案正确时,除了在荧屏上显示出来,还可以配以热烈的掌声;当答案错误时,也可以配以其他声音,提醒学生重新再找。甚至可以让学生用鼠标拖动的方法选择答案,当答案拖放在正确位置的时候,就会停在那里;如果放错了鼠标就会往回跑。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三社小学 林碧娥】
〖创设情境,让课堂动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那么,怎么才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呢必须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忧势,学生年龄越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越短。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参与的意识。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根掂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万式,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激发兴趣,让课堂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重在传授知识,而是重在让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无意注意的心理作用,使他们进入"生疑"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来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课堂伊始教师可提问学生“通过读课题想知道什么”引起学生的兴趣,做到自己明确学习目的,在理解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和作者的观察方法时,让学生读文后,提问:围绕“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你可以提出哪些疑问 学生可能会问:“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 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带着这个问题,再讲读课文,抓住有关重点语句,继续质疑。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无意中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东张中心小学 王碧琴】
〖关于创造性阅读的思考和探索·尊重深长的独立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到: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要在教学中落实创造性阅读,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反思以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确实使大部分学生进入了主动阅读的状态。教师或以自己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了学生的个体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所以,不仅应多放手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心得,还应让学生直抒胸臆,大胆发言,品头评足,学生的阅读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如一个老师上《鱼游到了纸上》讨论“作者是谁”这个问题时,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那位老爷爷。一个学生说:“我觉得那个青年,书中说挤了过去而插图中这个青年就是挤在人群中的。“青年人是不喜欢喝茶的,再说,他也不可能称同龄人为年轻人”。一个学生反驳:“年轻人为什么就不能喜欢喝茶”?又有学生反驳。第一个学生又说:“我补充一点:课文中写观看的有老人,有小孩,还有青年。这青年写在最后,也说明作者是年轻人。”……讨论变成为争论,学生们各执一词,兴味不减,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连我也不知道结论到底是哪一个了。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想,假如像大多数同学所说的,作者是那位老爷爷,我们该给编辑同志们提点什么建议呢?”一个学生说:“告诉他,老爷爷应画在人群中。”老师又说:“那么,我们现在就给编辑同志写一封信吧。想想怎样把我们的争论和建议写清楚,想好的练习说一说。”
这几个同学的看法,都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人生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都不同,所以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儿童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属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公无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以前的教学满足于学生“依葫芦画瓢”、记正确答案的做法,实际上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路上这是要尽力、尽快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