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外洞和内洞的特点的确少见,特别是孔隙究竟多矮、多窄、多低,虽然文中有文字交代,但还是模糊。过去每讲到这一课,我总少不了要说:“将来有机会去双龙洞一游,你们亲自去看看就知道了。”而现在,这一愿望却在教室里实现了。学生在录像片中亲眼看了人们怎样进入孔隙,又怎样出来,外洞内洞的特点一目了然。为了使学生对泉水的来路了解得更清楚,对作者的写作顺序更明白,我又自制了一份投影片示意图,打出之后,学生说,他们说将来去罗甸,沿着小溪行走,不用向导也能参观双龙洞了。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 俞霞霞】
〖语文因网络而精彩──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体会〗
过去,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一些经典的课文、诗歌因缺乏技术,无法使学生站在特殊的情境中体会、感受,而被许多语文老师作为难上的课排斥在外,语文教学在这片领地留下了空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创设的情境真实、生动,能让学生以最快速度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等,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了双龙旅游公司招聘导游的虚拟生活情境。情境一:制作了一份残缺不全的游览图,对学生说:“这是去双龙洞游览的路线图,可惜上面的有些字迹被我不小心抹掉了,哪位导游能结合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帮它恢复原貌?”在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驱动下,学生与文本距离近了,轻松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宋勤明】
〖创设气氛,激发思维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创设富有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的洞》一课,有学生提出:“课文的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文中有两个自然段是描写沿途的景色,而写洞内的双龙时,却仅用两句话带过。我认为这样按排是没有紧紧围绕中心来写。”这个意见,虽然提得突然,出乎教师意料,却是很有价值的。教师既肯定他不迷信书本,表扬了他的创造性思维,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讨论,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城小学 林小艳】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萌发创新灵感〗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游内洞”一段时,因为内洞漆黑一团,只是借助微弱的汽油灯观赏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所以洞中景物可供想象的空间极大。因此,我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把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来,有的学生想象成神仙,有的学生想象成动物,有的学生想象成器皿等等。
【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 杨继学】
〖网络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的影响〗
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以课后表格为学习主线,在初读基础上填写,又在细读课文和浏览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的基础上修改。在学生修改过程中,我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学生情况:发现普遍问题,选取典型进行出示(利用屏幕转播功能),组织讨论;对于个别学困生,我直接调控学生机,参与他的修改;对于学习效果好的学生,通过在大屏幕展示,给予鼓励、传播……当每位学生均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我又引导学生横向、纵向审视表格内容,总结出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知识传播者,还是学习伙伴。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 洪敏恒】
〖注重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
注重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教师在师生共同创造的,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闪现后,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获得的结论进行更广泛的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
如:在教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我问学生:“你们想把双龙洞怎样介绍给别人呢?”学生沉思一会儿后,便各抒已见:“我想做导游,把课文改写成一篇导游词,让大家听了我的介绍,对双龙洞有大概的了解。”“我想画一幅双龙洞的游览图,重点有:泉水、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特别是双龙要画出来,在旁边注上文字说明,图文并茂,让大家看得一清二楚。”“我想上网查找一些资料,包括双龙洞的历史、地形地貌、名人赞美双龙洞的古诗词,以及钟乳石、石笋等形成的过程,让大家增长更多的见识。”新问题又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万淑芳】
〖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表象是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它是想象的基础和源泉。丰富的表象来自于对直接和间接事物的多看、多听、多访、多感觉、多做和多读。
变文为图,把课文演变为直观形象的图画。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让学生画出简笔画来。教《詹天佑》一课,让学生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既可促进理解,又能锻炼想象。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黄坌中心小学 黄建忠】
〖重探究更重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语文基础或基本素养,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视野、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无论采用怎样的学习形式进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服务的,灵活运用教学形式的同时要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探究的次数应适可而止,不能为了流于形式而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其次,探究的层次应适中为好,像“‘ bao’音节中声母、韵母是什么?”这类问题就没必要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去讨论、探究了,他们既没兴趣又没法交流和讨论。要是探讨的问题过于深,学生毕竟不是科研家,反之会削弱学生探究的志向。最后,探究的内容应少而精,集中学生的精力投到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去。
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一学生问:“内洞的工作人员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这时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就来了,有的说用长竹篙推进去,有的就说装滑轮用绳子拉进去……我意识到学生的方法会很多,不能禁锢他们的思维,但又不能用半节课的时间去探讨一个课外的问题,我及时地作了一个迁移:“同学们回去想一些更妙的方法,找出有力的理由,下节课再汇报,我们先进内洞看看,好吗?”这样,确保了课堂中过多探究不是重点的问题,把握住了探究内容价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