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则“行动研究”的教学叙事和评价

一则“行动研究”的教学叙事和评价

05-24 04:51:24 | 浏览次数: 65718 次 |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标签:数学教学案例范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http://www.manfen6.com 一则“行动研究”的教学叙事和评价,
  
  一则“行动研究”的教学叙事和评价
  作者:无锡新区实验小学钱科英
  斯腾豪斯认为,所有的课程研究和设计,都是建立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而课堂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工作。当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够理解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那么,某些激动人心的口号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由此,我们深感行动研究对教师乃至整个课程改革的作用。
  不断地尝试与反思是进行行动研究的前提。通过不断改进策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并渐次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现就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确定位置”第一教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的一个片断的不断地改进过程,来看看行动研究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下面是教材提供的基本学习素材和思路。
  根据教材的编排,在学生复习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新学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后,接下去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执教者由此展开了自己的教学。
  第一次行动
  ……
  师:我们一共认识了八个方向。看了这张示意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一面?
  生2:电影院在少年宫的东南面。
  生3:不对,电影院在少年富的西南面。
  (接下来的交流中还有不少学生发生了错误,教师逐一纠正,然后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反思
  以学校为中心,认识方向非常顺利,然而随着参照物变为少年宫,相当一部分学生便发生了错误。教学顺序是由教材的呈现顺序决定的,备课时也以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应该很顺畅,怎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研究合作组在后来的评课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虽然教材的编排已经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也考虑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但成人的认识与儿童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有时,成人“蹲下来”扶儿童,儿童可能还“够不着”。像在本课认识方向的教学中,尽管成人认为已把学习要求分解得很容易了,可一部分学生对于“相对位置”,即因参照物的变化所引起的方位变化,仍然难以理解。
  改进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一个“台阶”,把后面制作方向板的内容先行教学,让方向板成为学生解决新问题的一根“拐杖”。
  因为这是一堂校级研究课,所以执教者根据研究合作组的意见,在另外一个班级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改进后的行动
  师:看了这张示意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一面?
  生2:电影院在少年宫的东南面。
  生3:电影院在少年宫的西南面。
  师: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好方法帮我们辨明方向?
  学生进入思考。
  师引导:小朋友,在生活中,人们借助什么工具来辨明方向?
  生:指南针。我爸爸手表上就有指南针,不过我们可以制作一个方向板来帮助我们。
  学生取出纸仿照“想想做做”第3题制作方向板。
  师:我们该怎样使用方向板呢?
  生1:方向板的北面要与图上的北面一致。
  生2:把方向板的中心放在一个地方上,再看另一个地方在它的哪一面。
  生3如果要知道电影院在少年宫的哪一面,只要把方向板的中心放在少年宫上,就能看出了。
  师:这个方向板的作用可真大,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开始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借助方向板来回答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借助方向板验证小朋友回答得对不对。
  反思
  在后来的评课过程中,教者把她当时的想法吉诉了大家:"在备课时,以为用了方向板,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会顺利了。没想到实际情况与我们设计时的构思又发生了偏差,大部分学生确实能运用方向板准确辨明方向,但有一些学生不会使用方向板,主要是方向板的中心不知道放在哪个地方。看着他们两手不断地移动方向板,脸上呈现出茫然的神情,我有点慌了,怎么一个辨别方向的问题,随着方向板的出现似乎越来越难了?不过在学生运用方向板进行小组学习的这段时间内,我很快稳住情绪,并开始快速思考原因与对策:学生不知道把方向板的中心往哪儿放,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学生没有弄清“谁在谁的哪一面”这种问题叙述方式中,究竟应以谁为参照物;二是确立参照物后,不知道怎样进行设身处地的判断和思考。
  改进策略
  一是强化找每种问题叙述中参照物的训练;二是帮助学生明确参照物的位置就是需要作出判断的人所在的位置,也就是方向板中心所在的位置。
  执教者在经过积极和独立的思考后,当场就对第二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进。
  再次改进后的行动
  小组活动结束后,师生交流。孩子可以借助方向板来解决问题。
  师:站在学校看,电影院在学校的哪一面?站在公园看,电影院在公园的哪一面?站在体育场看。电影院在体育场的哪一面?
  生1:在确定位置时,我们站在什么地方,方向板也要跟着我们走到那个地方。我们站的地方不同。电影院所在的方向就不同。
  生2:老师,这个方问板的中心好像就是我们自己。
  师:你说得真好!
  接下来的教学,师生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学生运用方向板或判断,或验证。临近课的尾声,可以看出学生已逐渐脱离了手中的方向板这一有形的“拐杖”,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无形的方问板。
  整体评价
  1.行动研究是不断生成变化的。
  本来的行动计划是先解决开放性问题,也就是认识和理解方位关系的相对性,再完成方向板的制作,随着行动的展开,行动调整为先完成方向板的制作,再帮助学生认识方位关系的相对性。随着行动的进一步展开,由于学生的需要,又生成了“如何确定参照物?”“正确理解参照物、方向板中心与判断者关系”等行动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在第一次行动计划的视野内,甚至也不在第二次行动计划之内。可见,行动研究的很多问题应产生于实际工作情境之中,并且计划中的内容在决定后也并非一成不变地直到研究完成。更多的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并不断生成新的内容。为了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位关系的相对性,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正确的方向体系,我们展开了一次次行动。每一次行动,郡可以看作是一次尝试,整个行动就是不断地尝试、反思、改进,再尝试、再改进……
  2.行动研究是灵活多样的。
  行动研究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程序,更不能模式化、形式化,应致力于使研究过程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如在本次行动研究过程中,第一次反思是行动后的反思,是研究组与行动着之间的互动合作的结果,它调整了整个教学程序,把制作方向板的环节前置,使学生在参照物的变换中能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和判断,具有实践性行动研究的风格。而第二次反思是行动者个人的反思,是行动中当场的反思,当学生使用工具出现问题时,教师迅速分析原因并采取对策。以“站在什么地方看?”引导学生正确地放置方向板。当学生说出“方向板的中心好像就是我们自己”时,说明他们己初步完成了从有形的方向板向无形的方向板的过渡。这次行动反思具有独立性行动研究的特点。
  3.行动研究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本次行动研究过后,执教者反映,她在整个过程(大约一周)中,持续处于一种思考状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想像学生可能的反应,反思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尽可能地使行动顺利等等。我想,如果她能在每次教学中持续使用这种方法,进而对教学形成反思的习惯,那么,她的教学品质必将得到整体提升。因为行动研究从不质上来说是为自己的研究,它既是一种研究方式,更应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发展着自己的理性。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盲目重复别人的经验,也只有在这种方式中,教师才会真切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
  

《一则“行动研究”的教学叙事和评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