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时代和生活的良心
11-01 11:51:25 | 浏览次数: 186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知识
标签:高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杜甫:时代和生活的良心,
诗人的命运,足以让所有企图进入诗歌的人望而却步!
但诗歌仍然是人们所热爱的,即使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每一个时代,都不难找到对诗歌执迷甚深的人群。诗歌之为人热爱,首先还不在于诗人为这个世界增添了多么精致的文本,而在于这些文本反映着诗人怎样的态度,诗歌是诗人在面对世界时候的一种态度,这正是诗歌所以迷人的地方。从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怎样面对生活。这态度,包含着对生活的评判,和对生命价值的永恒追问,包含着情感的热量,包含着诗人生命的丰富信息。正因为诗人与众不同的态度,诗歌才是令人羡慕的,甚至是令人尊敬的。毫无疑问,诗人必须在自己的作品里抒写真理,不过这真理不同于哲学家的真理,也不同于一般学者产生在书斋里的经过多次论证的真理,而是热的真理,有情感的热度。诗人之难为,不在于一个人是多么聪明,智慧,更在于一个人是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时代良心和正义的化身。从杜甫我们看到,即使过了几千年,人事繁复,地覆天翻,产生诗歌的那些基本原则仍然有效。在诸多条件中,诗人的纯正性都列在首位,没有这一条,诗人没有资格要求读者尊重。因为诗歌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纯技巧问题。杜甫的许多诗,都是大白话,未必有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可是在历史上只有杜甫把它说出。不是诗歌多么爱杜甫,而是惟有杜甫能够将爱进行到底,这种彻底性、无保留性,使他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能够比别人更多地发现诗歌。当然,诗歌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边缘化的声音。在杜甫五十九年的诗人生涯里,社会运动的脚步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推进,并将时代所有人群的生活裹挟其中,如此艰难的情势,当然不会有人停下来耐心听取诗歌的声音。诗人自以为时代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其实时代并没有真正听到,所有伟大的诗歌都是为后世的人们写的。只有后世的读者,才有可能真正回过头来,像回忆天堂里的事物一样,准备公平地对待诗人,重新打量诗人。即使是在诗人圈子里,杜甫一生也是边缘化的。杜甫作诗礼赞了同时代的李白、高适等许多诗人,为他们鼓吹,可是同时代人却鲜有鼓吹杜甫者。如果出选集,我相信杜甫的名字未必能够名列其中。但是千百年之下,当我们打开这些诗篇的时候,丰富的生命信息却扑面而来,为我们复活了一位诗人的形象。
一个诗人能不能最终成就,既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更取决于时代,即时代分配他承担了什么样的苦难。诗的荣耀将许多人吸引到诗中,可是绝大部分都中途退出,最后留下的种子选手往往不超过最初的十分之一。另一面,惟因在当世付出太多,诗人也才有理由要求取得艺术的生命,以便垂之久远,作为事后的补偿。诗人的产生只能顺其自然,人们决不会为了诗人的荣耀,而心甘情愿自蹈苦难。因此音乐家、画家、政治家、书法家子承父业的所在多有,而诗人文学家子承父业则一向鲜见。古人言:诗穷而后工。这个“穷”字,意义在于,只有有了这个“穷”的人生现实,才足以给诗人人生体验以刻骨铭心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另一方面,也只有这个“穷”字,才从一开始就适时地劝退了那些在诗歌的大门口左顾右盼的身影,从而为真正的诗人在诗歌运动的现场留下空间。
杜甫的存在表明,技术、技艺是永远需要的,但在诗歌艺术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格和良心。
上一页 [1] [2]
TAG: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