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概论
11-01 11:52:03 | 浏览次数: 969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知识
标签:高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荀子》概论,
8、议兵篇:
在本篇中,主要叙述军事和战略的理论。王者应该采用仁君所主张的兵法,使对方心悦诚服,自动投降。因为真正的战略并非用军事的观点来拟定,而是以君主的德望为基础,并且只是 一种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政治手段。
9、解蔽篇:
叙述人类这颗主宰权衡的心如何发挥功能,及当心受到外在引诱而迷惑时,会招致何种灾祸。主张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判断后,就要完全发挥心的功能、并且这颗心不能与社会伦常脱节。本篇还涉及到心理学、认识论的范畴。
10、正名篇:
所谓正名,就是匡正言语之乱。本篇对言语的形成、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祔对正名产生的俢等都有详细的叙述;对如何引导人类欲望走向正途也有清晰的说明。
二、名句摘录
“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尝粹而来也;其去也,所恶未尝粹而往也”
我们想要获得某样东西时,不见得就能如愿的获得那些东西;而当我们对某些事情感到厌恶时,也无法如我们所愿完全将它们除去。这就好比你阅读一本人人称道的好书时,里面的内容未必完全是你所喜爱的,但是你能将一部分撕掉不要吗? 所以说一件事情的取舍,应该事先权衡轻重,再做决定。(《正名篇》)
“从道不从君”
国君在治理国事时,如果依正道而行,为人臣 者就应该听从他的命令办事;一旦君主违背这个基于社会正义 的“正道”来治国时,身为属下的巨子就必须直言进谏,而不计一切后果。(《臣道篇》)
“人生不能无群”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决不可能离群独居;但在一个由众人组成的社会中,每一份子都应明了自己的职责,分工合作,如此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否则,社会将出现混乱局面,人类的生存将会变得艰苦不堪,所以荀子再三强调以礼、义教化百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王制篇》)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在一般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时, 高高在上的君主必不可能富有;而当人民衣食无缺、生活富足时.他们的君主必不致贫穷。换句话说,人民生活富裕,就是国势强盛的基础。(《寓国篇》)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如果把君主比喻成船,人民比喻成水,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君主与人民间的密切关系。试看水可以波平无浪地使船顺利航行,也可以兴风作仅使船沉没。换言之,使船沉、浮的决定都操在水的手中。同样的道理,当人民对君主治理国事的方法不满意时,君主就会终日惶惶不安,不久于位了。(《王制篇》)
三、题意解说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卓越思想家。有一段时期,荀子也被人称为“孙卿子”。
荀子,赵人,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早年游学齐国。在齐颇受推崇,享有盛名;后辗转至楚,在楚国曾任职于兰陵县,这期间,他也曾到秦、赵等国旅行。荀子是一位具有实际行政经验的言论思想家。然而,他最感兴趣的却不是从事政治工作,而是把政治当作思考的对象,研究哪一种政治最有利于百姓。
荀子将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学说集中起来,并发扬光大。荀子全文共二十二篇,其中大部分都是由荀子亲自执笔,内容涉及教育、政治、文学、音乐、军事,经济、认识论、逻辑学等多方面,几乎与哲学所涵盖的广大范围无异。
荀子的立论基础,建立于维持天下的安定局面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上。他认为自己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不过,在许多地方,他又修正了孔子的言论,并反对孟子。因此,不能将荀子一书简单地归人儒家学派。
荀子对于政治方面的种种主张,受到当时新兴时代背景的影响,完以现实主义为立论基础。例如:他将“礼”视为外在的规范;否定天命,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并认为“认识”乃是透过感官与经验产生。后人觉得荀子的这些政治主张,正是秦统一天下所持的最好根据。
上一页 [1] [2]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