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五首中唯独这首韵脚豪放,是开口呼的洪音,再加以对句平仄完全相称,这就为激情唱叹在音韵声调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诗人可以抒发极度高昂饱满的情感。前四句的颂扬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杨西河释“纡筹策”的“纡”字为“志屈偃经纶”的“屈”字,并解说道:“世徒以三分功业相矜,不知屈处偏隅,其胸中蕴抱百未一展。万古而下,所及见者,特云霄之一羽毛耳。”说“三分割据”不足当其才,这不是对诸葛的历史评价。恰恰相反,这两个间隔相承的句子正是说,“诸葛大名”所以能“垂宇宙”,全在他“三分割据纡筹策”之功。这个“纡”字,应该按顾宸之解:“三分之业,费几许苦心,可谓纡曲其筹”⑧。诸葛归先主在建安十二年。那时的先主,一败于吕布,再败于曹操,率数千疲惫之师投靠荆州刘表,碌碌无所作为,又已经五六年了。而曹孙两家这时都已经成了真正的强者。曹操从建安以来就占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现已拥兵百万之众,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力富强,地险民附。先主在这两强之间,不到十年居然争得了与之鼎立的地位,不是诸葛亮辅佐之功,那是万万办不到的。而诸葛亮也正因之而名扬天下,这也是势所必然。四句承二句,都是对“宗臣遗像”的描绘。“清高”,清洁高尚,再加一个“肃”字,就更显得肃穆庄严,气宇非凡了。“羽毛”则是具体形象的提炼。晋人裴启《语林》中记载,“诸葛武侯以白羽指挥三军”⑨。仇本集注中也有一条,谓“泽州陈冢宰注:‘武侯在军,常纶巾羽扇。’”这和《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民间传说完全一致。可见,诸葛亮手中那把白羽扇早就成了他深谋妙算、进退三军的权力和智慧的象征。杜甫哀悼李光弼的诗曰:“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这也是将“白羽扇”作为指挥权力的象征,很可能就是从诸葛那里借来的。所以,如果只用两三个字提炼诸葛的具体形象,这羽毛扇可算得是最具特征的了。至于句中的“万古云霄”则是指“宗臣遗像”存在的形式,言在此时空之内无人能比其“清高”,与“垂宇宙”一样,都是极力赞叹之词。
后截则转入痛惜,痛惜诸葛虽具伊吕萧曹之才干,但终未能成大功。所用的类比人物,伊、吕与萧、曹还略有区别。伊尹是商初大臣,为汤拔自“小臣”之间,助汤消灭了夏桀。汤去世后又忠心辅佐汤孙太甲。吕尚是周初大臣,文王起之于渔樵,《史记》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文王死,又辅武王夺得了天下。诸葛也正是这样“两朝开济”的老臣。萧曹的类比则是取其治理的才干。诸葛虽然未能助理天下,但二十年治蜀的政绩足可证明。这样就逼出一个问题:既然具有如此的才干,又得到两朝君主的倚重,何以仍然不能成功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是归咎于寿命。这里的答复就不同了,而是说,诸葛虽然“志决”于恢复,“身歼”于“军务”,而终归劳而无功者,其根本原因在于“运移汉祚”,即天命已经移易,再企图在刘汉旗帜下恢复全国的统一,只能是徒劳。杜甫所作的答复不但符合历史的真实,其延伸的涵意也很值得玩味。郭曾火斤曾说,“武侯之志在复汉,公之志在兴唐”,那么,杜甫是否也认为已经是“运移”唐祚了呢?检阅杜集,有此一说。还在成都时期,杜甫就写过一篇寄托深远、语意沉郁的《病柏》。其中有这样触目惊心的段落:“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号鸟志意满,养子穿穴内。”黄生说:“此喻宗社欹倾之时,君子废斥在外,无以匡救,而宵小根据于内,恣为奸私,此真天理之不可问者。”⑩
这里明白指出“宗社欹倾”指的就是李唐王朝。夔州诗还说:“莫虑杞天崩”,“天忧实在兹”。这是说,李唐王朝的天崩之忧,时时来袭杜甫的创作构思。杜甫这里借诸葛亮之事所抒发的正是唐室欹倾不能遽救的悲怆情怀。
────────
① 杜诗:《赠李十五丈别》
② 杜诗:《雨二首》
③ 杜诗:《南极》
④ 研究资料《杜甫卷》上编第1册第7页
⑤ 金圣叹:《杜诗解》
⑥ 王维:《使至塞上》
⑦ 王褒:《四子讲德论》
⑧ 郭曾火斤:《读杜札记》
⑨ 《太平广记》
⑩ 《杜诗详注》《病柏》
──原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报》,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