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从《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从《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11-01 11:08:34 | 浏览次数: 176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知识
标签:初三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从《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余雪芬     【摘要】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生只有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思想内容的深刻、结构的严谨等特点,才能培养热爱民族语言的兴趣,从而学习并进一步发展民族语言的表现力。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唱好“三部曲”:一是扫清阅读障碍,掌握基础知识;二是整体感知文章,把握写作思路;三是领悟文言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基础知识;写作思路;阅读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总共140篇课文,文言文却占据了40%的份量。可见,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无法否认,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中国。高中生只有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思想内容的深刻、结构的严谨等特点,才能培养热爱民族语言的兴趣,从而学习并进一步发展民族语言的表现力。

  但是,现行的文言文教学却呈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过分注重文言实词的解释,而轻视思想情感的领悟;教学方式机械化,自始至终运用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涣散状态,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那么,该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沉闷”呢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唱好以下“三部曲”:


一、扫清阅读障碍,掌握基础知识

  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①值得强调的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并不是让学生去背字典、背语法,而是通过“释译”的办法去解决。依据“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的原则,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同时,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适当增补、调配,以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如《与妻书》中“钟情如我辈者”,不少学生翻译成“感情丰富像我们一样”。其实,“钟情”一词原指“全部感情倾注”,而文中特指“感情专一”;再者,该句属于状语后置的句式,翻译时应该按照汉语的正常顺序,译成“像我们一样感情专一的人”。诚然,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有助于提高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化常识等进行比较、归类,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使其能举一反三,牢固掌握。比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常见的用法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也可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是作动词,译为“往、到”,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复习时综合讲授这些知识,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才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文章,把握写作思路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确实如此。诵读(朗读和背诵)是文言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举个例子说吧。我在讲授《短歌行》时,首先采用视频资料进行范读,然后组织学生诵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曹操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原因,还可以比较准确地感受到其“思念贤才、虚心纳士”的真挚感情,并从整体上体会到这种感情是越来越浓烈的,最后竟达到了顶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但应该注意,我们强调的诵读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反复读,通过口、眼、手三条渠道,使字词句和内容意旨自然而然地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思路是作者写作的意图和脉络,是有迹可寻的,无外乎从“事、情与理”的角度去把握。换句话说,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就能较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能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理性的观照。譬如,《孔雀东南飞》全诗是以“事”为线索,紧紧围绕兰芝被“休遣”和被“逼婚”来展开情节。而《过秦论》呢,只要把握文章是以“理”为线索,写秦“攻天下”、“守天下”、“失天下”,最后得出“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就行。至于《项脊轩志》一文,它是以“情”为线索的,先写“喜”,再写“悲”,共写了五件“悲事”。如此一理思路,全文则一目了然。


三、领悟文言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思想之纯正、结构之精巧非寻常文章可及。因此,在我看来,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才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从而使教学获得成功,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但是,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已经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这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却换来了如此沉重的代价──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

  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比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明丽”、“境界开阔”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以乐景衬愁情,在和谐、澄明的天地背后,是诗人对京城的无限眷恋。又如,《项脊轩志》一文讲到“(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来分析,教师一定会重点讲“顷之”和“象笏”的词义。然而,从领悟文言语感的角度来看,则应重点品评“顷之”的韵味。试想,大母如此大年纪,可能还是小脚,却这么快就拿来了“象笏”。可见,“象笏”是大母时时念及的,它在大母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寄托着大母对家道中兴的希望和对“我”功成名就的期盼,所以,大母才能“顷之,持一象笏至”。这样分析,合情合理,并且深入到语言的内部,使学生真正明白其韵味所在。

  后记:相信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如果能晓之以理,教之有据,唱好以上“三部曲”,那么,文言文教学辉煌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完)


────────
【注释】

  ①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TAG: 人际交往  

《从《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