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裂痕
叶赛宁和邓肯的国外旅行,按他们事先拟好的路线,先后经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最后到达美国,历时一年多。
叶赛宁这次出国,除商谈诗集印刷事宜外,还有一个自己没有公开讲出来的目的,就是想借此亲睹一下西方世界,增添感性知识,从而创作一些外国题材的诗。由于叶赛宁的名气,以及他毅然与西方舞星邓肯结婚的带传奇色彩的行动,更使他的经历蒙上一些神秘色彩。西方社会带着某种好奇心,审慎而有礼貌地接待这个来自“红色世界”的高贵游子。叶赛宁和邓肯所到这处,都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金钱至上,贫富悬殊,以及人们追求享乐,轻视艺术的现象,又使叶赛宁深感不安,以至于产生反感,出国的时间越长,他心里那种压抑感就越深。他想大量创作带有异国风情诗篇的兴致和情绪,全然被破坏了。与此同时,诗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日益加深。相反,正由于在国外的旅行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和邓肯在各方面的严重差异,两人为时不久的爱情和婚姻面临着危机。
从叶赛宁和邓肯两人来看,尽管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艺术语言这个基础,但在出身,教育、年龄、性格等方面都差距甚远。在恋爱初期那阵甜蜜的兴奋与冲动过去之后,随着接触了解的加深,他们才发觉彼此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人在性格上明显缺乏和谐一致。从某种的意义上说,叶赛宁是个“忧伤”的诗人,而邓肯是个“快活”的舞蹈家、这种性格上的不和谐必然造成两人感情上的裂痕,加之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很严重的语言障碍,两人交流思想感情只能求助于手势和代名词。这样,由于思想感情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交流,两人之间的矛盾加深和最终分手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出国不久,叶赛宁和邓肯之间就经常因性格不合而争吵。到巴黎时,两人矛盾公开爆发,一度闹得不可开交。吵闹到后来,当他们两人都意识到分手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时,便彼此都冷静下来,相互间达成一个不成文的“君子协议”:回到俄罗斯以后就分开,彼此以朋友身份相处。
分道扬镳
1923年秋,叶赛宁和邓肯返回莫斯科不久,两人果然就分居了。邓肯对自己和叶赛宁之间的爱情的破裂,感到十分难过和伤心;而叶赛宁呢,他同情甚至可怜邓肯这个有才华的异国女子,但却不想修复感情。他将邓肯送到高加索疗养,自己则和两个妹妹一起搬到过去的情人别尼斯拉夫斯卡娅那里去住。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父亲是俄籍法国留学生,母亲是格鲁吉亚人。她不仅漂亮聪慧,而且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见解。1916年她十九岁时,在彼得堡的一次文学晚会上第一次见到诗人叶赛宁,这位年轻诗人的气质和才华,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三年后,在莫斯科的文学晚会上,她再次听到叶赛宁的诗朗诵。少女的心扉被这些充满激情的美丽诗篇拔动了。渐渐的,她对叶赛宁的崇拜达到了狂热程度。叶赛宁的公开诗朗诵会,她场场必到,而且每次总是买同一排的座号:第四排第十六号。对叶赛宁的每首诗,她都熟读强记,并细细思索,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结识了叶赛宁。随着交往接触加深,她成了叶赛宁的朋友和情人。他们常呆在一起,讨论探索艺术思想和创作技巧等问题。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和叶赛宁一起,度过了二十年代初期那一段平静和谐、幸福安宁的时光。遗憾的是,这段感情并没保持多久。自叶赛宁见到邓肯这个风靡欧美的著名艺术家后,他那忧伤诗人时时郁郁寡欢却又易于冲动的感情世界,便又遭到了爱情风暴的袭击。这样,他便离开了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置身于和邓肯的狂热恋爱中。别尼斯拉夫斯卡娅是一个富有牺牲精神,而且内在力很强的女子。当叶赛宁遇到邓肯并同她结婚并出国旅行时,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尽管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因悲伤变得一天天阴郁沉默。但她却没有沉溺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她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畏精神去忍受痛苦,并在静默中自我排解。现在,和邓肯分手的叶赛宁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多情而善良的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原谅了他,她又像过去那样,将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叶赛宁。
邓肯在高加索和克里米亚旅行休养一段时间后,于1924年秋离开了苏联。她和叶赛宁这位苏联当代名诗人的短暂罗曼史就这样结束了。不过,邓肯始终对叶赛宁怀着崇敬和爱戴的珍贵感情,并不因两人最终分手而视若仇敌。她后来还对人坦率地说,她认为自己在苏联生活的三年,其中包括与叶赛宁的恋爱悲剧,比她一生中所有其他岁月的总和还更有价值。
三个悲剧
叶赛宁在别尼斯拉夫斯卡娅那里重新寻到了安宁和谐的环境和脉脉温情。但令人遗憾的是,再次结合后产生的和谐与安宁,仍然没能保持下去。不久后,这位多情的诗人又跌入了另一个纷乱的爱情旋涡,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又向前走了一步。1925年3月,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在家里举行了一次家庭晚会,在出席的客人中,有位颇具名门闺秀、且容貌出众的少女,她就是世界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索菲娅·安德列夫娜。叶赛宁一见到她,就被其容貌举止吸引住了,再也无法掩饰对她的好感。生性聪明的索菲娅,正值情窦初开的少女时期,也极想寻找一个多情而有才气的艺术家或诗人做自己的生活伴侣。叶赛宁那本来就易于冲动并且常常表现出爱情狂热的心灵,自认识了索菲娅那一天起,又失去了平衡。
1925年5月,叶赛宁来到巴顿,他给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寄回一封信,提到自己健康状况欠佳,并暗示他即将和别尼斯拉夫斯卡娅分手。这是叶赛宁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
这年9月,叶赛宁与索菲娅正式结婚。随后,他搬进了索菲娅那豪华而又古色古香的宽大住宅里。令叶赛宁失望的是,婚后生活并不像原来设计的那样美满。索菲娅虽然出身名门,天资出众,但她既缺乏同诗人相匹配的艺术才识和见解,也没有别尼斯拉夫斯卡娅那种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