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喻

11-01 11:55:11 | 浏览次数: 61318 次 | 栏目:初一语文知识
标签:初一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关于比喻,
【几种特殊形式的比喻】

  我们知道,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明喻、暗喻和借喻。其实,比喻还有若干种形式。了解和掌握这些形式,对于灵活运用比喻,提高语言表达技巧,是大有好处的。

  1、博喻:又名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这种比喻能够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又能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气势。如:……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白、蓝、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天山景物记》)

  2、倒喻:又名逆喻,即故意将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使用,它能使本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凸现,而且意趣盎然。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反对党八股》)

  3、反喻:即从本体的反面设喻,来说明本体不具备某种性质或特征。这种比喻具有正反对照的效果,能够加强观点和感情的鲜明性。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显耀自己。(《致橡树》)

  4、引喻:即运用一种事物蕴含的道理来引出并比喻另一种事物蕴含的道理。它的前面是喻体部分,后面是本体部分。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5、互喻:又名回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天上的街市》)

  6、较喻:又称强喻,是指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喻体。如: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为了忘却的记念》)

  7、饰喻:是指本体和喻体间构成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它有两种形式:

    一是喻体作定语,本体作中心语,如: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闪烁着白光。(《天山景物记》)

    二是本体作定语,喻体作中心语,如: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土地》)
 

【弄清比喻、拟人与联想的关系】

  比喻、拟人与联想之间内在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比喻”、“拟人”,什么是“联想”。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两个不同类别的事物,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它们之间便可以构成比喻。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组成。如《海滨小城》中的“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榕树”是本体,“绿绒大伞”是喻体,“像”比喻词。另外,比喻还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之分。

  拟人,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如《花潮》中的“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

  联想,是一种写作方法,它是由实在的事物引出来的,写实在事物的时候加上联想,往往更加深刻,更能感动人。联想一般是用“仿佛”、“好像”、“他想”等一类的词引出来的。

  其次要弄清楚比喻、拟人和联想的关系:

  第一,比喻句的喻体部分都属于联想,但联想不一定是比喻。如:“水面平得像一面镜子。”中的“像一面镜子”是联想也是比喻。而“盲姑娘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仿佛看见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联想却不是比喻。一般情况下,比喻句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本体和喻体;二是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别的东西;三是本体和喻体一定有点相同之处。而联想不一定具备这些条件,只要不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而是由事物引起的想象就属于联想。

  第二,同样拟人都是联想,但联想却不一定是拟人。如:“山在欢呼,水在笑”。“欢呼”、“笑”就是由“山”和“水”的声音引起的联想。但是,“看着发下来试卷上的79分,她想:要是再认真一点,多考一分就‘红分’了。”“她想”后面的是联想,不是拟人。
 

【说比喻的相似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来阐述比喻,说明了比(喻体)与被比(本体)事物,虽然像胡天越地那样截然不同,但经过作者的构思融合,就会变得像肝胆那样亲近贴切。“合则肝胆”的核心,就是比与被比事物的相似点。有了这个相似点,用人们熟悉而具体的喻体去形容描写本体,陌生的事物就会豁然明朗,抽象的东西就会有形可感,深奥的道理就会浅显明了,显示着形象思维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给人以美感的愉悦与享受。由此可见,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灵魂,理解与掌握相似点,是解喻与设喻的关键。
 

  比喻是联想的产物,但只有相似联想才能形成比与被比事物的相似点。

  联想有相类、相反、相关、相似四种方式。相类联想为同质同类事物之间的优劣异同的并列比较,旨在说明相近、不如或超过,其相同点越多越好,区别点相差越远越好。相反联想为对立事物或一事物对立面之间正反是非的并举对比,旨在辩证求异,其相异点越大越好。相关联想是以一个信息源为中心的发散或向心思维,多为不同事物间的因果关联,旨在比较、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类比,推出新知,可供选择的相关点越广越好。虽有形象思维成分,但仅为几个意象的组合,而不是“合则肝胆”的融合。唯有比喻采用相似联想,旨在通过相似点将不同性质与类别的事物融合成一体而构成喻象,突出比与被比事物特点的相似,其相似点越少越好,以加深读者印象。请看下例。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出水很高的“叶子”与亭亭舞女的“裙”,质地不同,居类各异,但用亭亭舞女翩然起舞的“裙”那自然舒展之状,去比出水很高的“叶子”那自然舒展之态,因物求貌,何其相似!用喻词“像”连接通电,化静为动,从而展现出新颖而生动的形象。

  从上看来,相似联想是构成比喻的手段,孵化相似点的温床。
 

  相似点越少越好,是因为“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用事物类似的特点描写事物,常用单句,只有集中于一,才能相互吻合而切贴,突显出其特点的相似。刘勰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责”,所谓“切至”,就是比与被比事物类似的特点准确切贴地相似。相似点要“切至”,必须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要看准对象。设喻时必须看准本体事物的性状特点,才能选好特点与之类似的喻体事物。“柳絮才高不道盐”之说,至今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话说东晋谢安面对六角琼花铺天盖地而来的壮观雪景发问:“大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开口便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的出句即本体是大雪“纷纷”之状,谢朗仅见“雪”而无视“纷纷”,照他的喻体,只能是“好像撒盐空中而下落”了,因为坚实的盐粒(那时尚无粉盐)撒向空中,如米雪冰雹,哪来六角琼花的“纷纷”之状?谢朗的设喻离开了本体事物的性状特点,必然对不上号,当然要被谢安摇头否定了。而侄女谢道韫沉思后抓住本体大雪“纷纷”的特点设喻:“未若柳絮因风起(即还不如用‘宛如柳絮因风而起舞,浮空而飘落’来比喻)。”这个喻体,形象地描绘了纷纷大雪的白似柳絮、质地轻盈、体态飘逸,多么相切而成象,鲜明而生动,难怪人们称之为“咏絮才”。这个掌故说明,能否认准本体的性状特点,是设喻成败的关键。喻体缺乏针对性而与本体的性状特点失配,因而造成事不周、理不圆的败喻,口头书面均不乏其例。如“大城市的电灯密密麻麻,就像蜘蛛网一样”,用蜘蛛网的密织状态去比电灯的“密密麻麻”多而广的特点,二者大相径庭,挂不上号。再如“市内电线纵横交错,有如星罗棋布”,则把“星罗棋布”多而广的特点,强加在“纵横交错”的密织状态上,二者相去甚远,互不相干。当然,对用语理解有误,也是造成败喻的原因之一。

  二要放大特点。有的比喻为了突出喻体的性状特点,对喻体还进一步加以描写,甚至形成特写镜头,以放大它与本体特点的相似。例如:

  ①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②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茹志鹃《百合花》)

  例①以“抱薪救火”喻“以地事秦”的危害,并对喻体描写为“薪不尽,火不灭”,极言前文“奉之弥繁”之愚,招来“侵之愈急”之祸,以证“弊在赂秦”之理。譬事说理,事理相仿,多么浅显易懂,给人以深刻印象。例②把通讯员的“张惶”之情,附于因身边埋了定时炸弹而造成的“局促不安”的情绪之上,然后进一步描写他不好意思、不知所措的慌乱心态。这一连串的心态,不仅放大了他与女同志相处的羞涩之状,而且抒写了他憨厚、朴实的纯真感情。索物附情,物情一体,物象与赋情多么相像。

  对喻体进一步描写,修辞学称之为“曲喻”,可以造成一种永志难忘的美妙境界。

  三要把握内涵。设喻、解喻都要既看到喻句主语、宾语部分的中心词,又必须看到对中心词限制与修饰,从比与被比事物内涵的整体容量上把握它们的相似点。例如:

[1] [2]  下一页

TAG:

《关于比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