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一语文知识马──士兵的无声战友

马──士兵的无声战友

11-01 11:55:11 | 浏览次数: 56818 次 | 栏目:初一语文知识
标签:初一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马──士兵的无声战友,
1、档案摘抄:

    马,哺乳纲,马科。草食役用家畜。耳小直立,面长。
  
    毛色复杂,有骝、栗、青、黑等。性温驯而敏捷。寿命约30年。广布于世界各国,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有重挽、轻挽和骑乘三型、亦可兼作驮、乳等用。
  
    阿根廷科学家培养出的一种微型马,身高仅三四十厘米,体重仅几千克。这种马成为国外王公贵族的收藏品。
  
    在莫斯科“苏联经济成就展览馆”里,有两座马的纪念碑,它们是纪念两匹赛马“喀巴德拉特”和“塞恩波利”的。
  
    这两匹马是赛马中的佼佼者,曾在多次比赛中夺得桂冠。匈牙利也有一座马的雕像,它是为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国牺牲的许多战马而建立的,台座上的题词是“献给忠实的朋友”。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3匹警马获得英国政府颁发的“迪金”勋章
   
  2、布封笔下的马:

    法国作家布封有一篇精采的散文,为马画了一幅逼真的肖像。下面我们摘录其中描写马的外形的一段。对其他动物的贬词是否适当我们姑且不去管它,布封精心描绘的马的“匀称”和“优美”恐怕没人会不同意。
  
    在所有的动物中间,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因为,如果我们拿它和比它高一级或低一级的动物相比,就发现驴子长得太丑,狮子头太大,牛腿太细太短,与它的粗太身躯不相称;骆驼是畸形的,而最大的动物,如犀,如象,都可以说只是些未定形的肉团。颚骨前伸本是兽类头颅不同于人头颅的主要原因,也是所有动物最卑贱的标识;然而,马的颚骨虽然也大大地向前伸着,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像,如牛的那副呆像。相反地,由于它的头部的比例整齐,它却有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被颈部的美烘托着。马一抬头,就仿佛想要超出它那四足兽的地位;在这样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形状很美;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不象牛耳太短,驴耳太长;它的髟毛正好和它的头相称,装饰着它的项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丰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适宜地结束着它的身躯末端;马的尾和鹿、象等兽的短尾,驴、骆驼、犀牛等兽的秃尾都大不相同,它是密而长的鬃毛构成的,仿佛这些鬃毛就直接从屁股上生长出来,因为长出鬃毛的那个小桩子很短、它不能和狮子一样翘起尾巴,但是它的尾巴虽然是垂着的却于它很适合;因为它能使尾巴向两边摆动,所以它就有效地利用着尾巴来驱赶着苍蝇,这些苍蝇很使它苦恼,因为它的皮虽然很坚实、又生满着厚密的短毛,却还是十分敏感的。
   
  3、驰骋疆场数千年:

    就动物从军来说,时间最长、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当然是马。军马先是挽车、后是供骑乘,在全世界范围内,驰骋疆场数千年,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在军队中绝迹。“它和人同受着战争的辛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捕击的声音……”(法国作家布封语)。
  
    马具有驮力、挽力和快速机动能力,是人类较早利用的牲畜。马参战最初是用来挽车。从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开始使用战车起,到公元13世纪印度人最后使用战车止,战车曾驰骋沙场3000多年。中国是世界“战车王国”。传说在黄帝时期,中国就发明了车战方法,打仗时大将站在车上。停战休息时,便将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以保护中军。只留下一隙,算是出入的门,叫做辕门。

    作为运输工具的车辆大约在夏朝开始出现,夏朝末年广泛用于战争。据战史专家考证,四马驾挽的战车至少在公元前1300年的武丁时期就已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所以它的起始阶段大致应当是在殷初或夏末,而单马和双马的驾挽阶段则应当更早。商汤灭夏之战中,曾使用战车70乘。商末的牧野之战,武王出动戎车300辆。大约到了西周时代,马拉战车已成为陆军的主要兵种和主要突击力量。车战的规模小者数百乘,大者上千乘。最大的一次是宣王南征,出动战车3000乘。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战车发展到顶峰,战车不仅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而且成为军事力量的标志。军队的编制以战车为基础,实施进攻的战斗队形以战车为核心,中间一乘战车,前左右方各配属24名步兵,加上车上3名甲士,共75名,称为乘。春秋时代,衡量一国国力的强弱、兵力多寡,都是以“乘”来表示。当时的大国,如秦、齐两国战车各多达8000乘。一次大的作战,出动兵车多达4000乘。
 
    后来,为了同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作战,骑兵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取代战车。到了汉武帝时期,战车被骑兵赶出了战争舞台。汉武帝发动的几场对匈奴的战争,都是靠骑兵取胜的。其中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战争中,曾出动10万骑兵。
  
    历代诗人无数军旅诗章几乎都离不开马。我们顺手抄录几首在下面:

泰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都教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唐]李 白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赋先擒王。
……

                           ──[唐]杜 甫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宋]柳 开


群胡束手仗天亡,弃甲纵横满战场。
雪上急追奔马迹,官军夜半入辽阳。

                           ──[宋]陆 游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明]戚继光


城头一片秦时月,每到更深照黑河。
马上万人齐仰首,不知乡思是谁多?

                           ──[清]徐 兰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

                           ──毛泽东

  这些诗句连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马的从军史吗?
  
  与中国使用骑兵的同时,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和欧洲国家中,也先后出现了骑兵。据说西方的骑兵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次等的贵族组成。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财富、占有许多马匹,买得起盔甲和好武器。古希腊由于多山不适宜骑兵机动,因此,很不重视骑兵。马其顿地形较为平坦,对骑兵较为重视,到了公元前5世纪和前4世纪初,国王的贵族骑兵成为主要军事实力。古罗马最早的骑兵也是来自最富裕的阶层。大约到了公元前300年的时候,古罗马军团(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1个师)有骑兵300人。从公元3世纪中叶至5世纪中叶,罗马军队战斗编队的核心,由步兵逐步让位给骑兵,最后,骑兵不仅是古罗马军队而且也是西方其他

[1] [2]  下一页

TAG:

《马──士兵的无声战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