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陈素萍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写于1979年,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的艾怨、不满与献身的真情。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以往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对祖国母亲的爱。
舒婷的这首诗思路非常清晰,逻辑层次比较容易把握。
第1节是写祖国数百年来的落后状况。作者用灰色的调子表现她眼中曾经的祖国,无论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还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都象征了祖国经济的贫弱、落后,在前行的路上困难重重、步履维艰,而“淤滩上的驳船”这一形象则有更大的概括性,它暗示了我们民族的航船在历史的进程里搁浅了,“纤绳”则象征历史的重负深深勒进了祖国母亲的肩膊。诗节最后以“祖国呵”这一深沉的呼唤作结,把诗歌的感情向前推进一步。
第2节是写因落后而导致的贫穷和诗人对此感到的悲哀。前面是感性的意象,这里是理性的思考。“我是贫困,我是悲哀”,这是对上节诗的概括,点明上节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下面的诗行更进一层,不管怎样,作者坚守的心中还有一线“痛苦的希望”,她始终怀抱着的理想化作对祖国的一声深情的呼唤。
第3节是写祖国的重新站起及诗人为之感到欢欣。这一节的语词色彩都是比较明亮的,“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是美好而充满希望的,它们在“簇新”、“雪白”、“绯红”的修饰下显得更加醒目,再加上“挣脱”、“新刷出”、“喷薄”的动态表现,使整首诗在这一节出现了一个高潮,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美好未来的期待和憧憬。节末的呼唤与上文不同,这里是欢呼,是歌唱,是诗人无比欣慰和振奋的激情。
第4节是“我”与祖国的关系,写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虽然“我”曾经迷惘过,深思过,但面对用“伤痕累累的乳房’’养育了自己的祖国,“我”当然是义无反顾地奉献自己的血肉之躯。这里的“我”既是诗人个体,又是全民族整体,是当代人的写照。如果说诗的前面部分表现出的是悲哀痛惜之情,那么这里则是表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应该注意到,这首诗与五六十年代歌颂祖国的诗篇有一些差别。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明显的,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现实,一般都作为一客观描述的意象,虽然在书写时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但毕竟是对象化的,作为主体的诗人一般都是以客观生活的反映者和歌颂者的姿态出现的。而在舒婷的这首诗中,作为客体的历史和现实与作为主体的自我之间的界限变得比较模糊,不管是“老水车”,还是“‘飞天’袖间”的花朵,祖国与“我”是合二为一的,“我”是祖国躯体上的一部分,祖国也是“我”心灵中的一部分。这种主客观的合一,正是诗人的用意所在,意在强调“我”与祖国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为了表现这种血肉相连的内部感受,舒婷采用了意象叠加(如老水车、路基、驳船、蛛网、古莲、笑涡、起跑线等等)和强化(如深深、挂着眼泪的、新刷出的等等)的手法,使不可感的主体的情感,变成了可以用五官感知,看得见(如矿灯)、摸得着(如隧洞)、听得到(如疲惫的歌),激活了读者的想像,使诗歌更为生动可感。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结构清晰,层层深入,先是苦难,然后是希望,接着是光明,让人感到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推进。
另外,诗歌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读来琅琅上口,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如哀如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充分表达赤子的一片拳拳深情。
4 外国诗两首
陈素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
点击下载查看完整资料》》》》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合集
点击查看:2010-2011学年度各地各科目九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汇总
编辑推荐
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报名时间及报名系统汇总表
2008--2010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总
小编寄语:欢迎来www.manfen6.com,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