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陈涉世家》学习要点

《陈涉世家》学习要点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816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三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陈涉世家》学习要点,

    卒中往往语。        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陈涉世家》在线测试】

   1、 作家、作品、出处不正确的是( )。

       作家        作品        出处

    A、 司马迁       《陈涉世家》   《史记·陈涉世家》

    B、 杜甫        《春夜喜雨》   《杜工部集》

    C、 奥斯特洛夫斯基   《生命的意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 鲁迅        《故乡》     《朝花夕拾》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的含义。

   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出自《陈涉世家》)

     数:

   ⑵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出自《陈涉世家》)

     之:

  3、解释加粗的的词都正确的是( )。

    A、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同“饲”  见:同“现”

    B、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窘:困窘急迫  敌:胁迫,攻击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书:书信  罾:用网捕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植:种  亵:亲近而不庄重

  4、下列句子正确的读法是( )。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5、陈涉吴广“乃行卜”,卜者曰:“然足下卜之鬼乎!”行文虽简,含义却丰,对此中含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举大事向鬼神行卜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特点。

   B、卜者暗示以借鬼神树威信也反映了民心所向。

   C、举大事行卜反映了陈涉吴广的愚昧和犹豫。

   D、陈涉吴广行卜,卜者即知其意,说明定多应者。

〖参考答案〗

  1、D

    分析:D、鲁迅  《故乡》  《呐喊》

  2、⑴ 句中的“数”是屡次的意思。

    ⑵ 句中的“之”是动词,去的意思。

  3、答案为B项。A项中的“食”应该读shí,“吃”的意思。C项中的“书”是动词,“写”的意思。D项中的“植”解释有误,“植”在句中是“树立”的含义。只有B项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4、B 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断句。

  5、C 根据文章整体内容来理解。


【中考解析】

  1、根据下列诗句填写出相关的人物,或作家姓名,或诗文篇目。

    王侯无种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广,既要能理解诗句的含义,又要熟悉相关的文学常识。

    答案为:陈涉或司马迁,或《陈涉世家》

  2、阅读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⑴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                    

    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                    

  ⑵ 吴广为什么要故意激怒将尉?

    答: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⑴ 答案为:①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②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⑵ 答案要点为:以激怒其众;以激怒众人,也为杀尉寻找理由;杀尉。


【课外拓展】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10岁开始诵读“古文”典籍,20岁那年开始漫游生活,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任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此外,还多次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生命垂危,临终前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留给司马迁。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这年司马迁42岁。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李广利。司马迁被下狱,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宫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写完,于是本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信念,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那里受到启发,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大约经过十年的辛勤写作,他终于在忍辱发愤的境遇中完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宏著。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著有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情感的杰出散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00字。“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