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一语文课后练习《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11-01 11:48:31 | 浏览次数: 80518 次 | 栏目:初一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一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15、说说小说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16、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17、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18、有的同学认为采用第三人称写这篇小说比第一人称写更好些,也有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开放性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用第一人称真实自然,而第三人称无此效果。

  19、作品中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这是作品的欠缺之处还是独特之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开放性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读者只能从衣着、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20、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21、小说是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人物的?

    本文最大的特色便是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语言、行动和神态进行的。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讲话、神态和动作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工作的热爱,对儿童的关爱和无限的希望,对国土沦陷的悲哀和对敌人的仇恨,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刻画小弗郎士主要是运用心理描写进行的。作者在描述“我”的心理活动时,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特征。比如开头的心理描写,就刻画出一个天真调皮的小学生的形象;在“最后一课”上的心理描写则真切地反映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写出了他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

  22、小说中景物描写和主题的表现是怎样联系的?

    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主题。如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所见,正反映他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思想感情的转变作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另外,景物描写也同时点出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23、学习此小说要把握哪些重点?

   ⑴ 理解文章的主题即字里行间渗透着的爱国主义感情。

   ⑵ 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

   ⑶ 仔细阅读文章中各种描写的语句,探究它们的作用,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2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分析:这篇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表现中心。此题意在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

    参考答案: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通过他的行踪写了普鲁士兵的操练,镇公所里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等几个相互关联的场面,没有他,这些场面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作者选择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更能产生震憾人心的作用。

上一页  [1] [2]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