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一语文课后练习《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11-01 11:48:31 | 浏览次数: 80518 次 | 栏目:初一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一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课》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文章主要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就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语言描写: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较多,既有对小弗郎士的耐心教导,又有深深的自责,其中最能体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是他关于法国语言的一段讲话。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讲得深刻精当,充满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动作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文章快结束时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句。它是韩麦尔先生爱国激情的迸发和集中体现,是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2、上课前后,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上课前,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害怕老师、还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上学晚了,因害怕老师,就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甚至看到普鲁士军队操练也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当他来到学校,发现了这里不同寻常的情况后,先是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后来是吃惊。上课后,听了老师“最后一课”的宣布,他“心里万分难过”,受到了震动,又产生了“多么懊悔”的心情。说不出分词用法,他内心难受;拿到新字帖,激起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看到老师一动不动的姿态,他充满了对老师的同情;最后一课结束时,他更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总之,在这“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小弗郎士迅速觉醒、成长起来了。

  3、课文体现了什么主题?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4、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我们可以从气氛、学生和老师等方面来比较。平日学校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今天安安静静,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平时上课前学生们开关课桌,捂着耳朵大声背书;今天上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平时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今日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日老师穿戴一般,今日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漂亮衣服。平时,教室后边几排的板凳一向空着;今天上面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一样肃静。这些都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及人们对最后一课的珍惜和痛苦。

  5、《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讲话时连用了两个“最后一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当时怎样的心情?

    一个“最后一课”,说明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将要被迫终止。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无比沉痛和对敌人无比愤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一课”,说明像小弗郎士这样的法国儿童,从此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多么宝贵和重要!深沉含蓄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无限依恋之情,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感情。

  6、《最后一课》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够再教法语了。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自己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痛心的事。说他是个可怜的人,实质上既包含着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敬与爱,更包含着因共同的遭遇而产生的相互同情的思想感情。

  7、《最后一课》一文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小弗郎士。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能够给读者亲切、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使小说的故事情节连贯,线索清晰明了。

  8、《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时,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弗郎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 由以前的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小弗郎士以前经常逃学,“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而今“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原先讨厌的课本,“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⑵ 对韩麦尔先生的态度、感情的变化。以前,小弗郎士“心里害怕韩麦尔先生”,而现在“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对老师给予理解、同情、留恋和热爱。

   ⑶ 从幼稚到成熟的变化。上课前,小弗郎士还不懂得亡国之痛,而听完韩麦尔先生的讲课后,懂得了热爱祖国,痛恨敌人,对自己没有机会再学习祖国语言感到痛心遗憾,他由幼稚变得成熟了许多。

  9、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应该从《最后一课》中吸取哪些思想营养?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我们应该意识到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刻苦努力,把爱国之情落实到平时的认真学习中去。

  10、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是什么?

    这篇课文写的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在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学校里人们上“最后一课”动人的情景。通过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1、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12、小说插入对镇上人物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营造与往常不同的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蓄势;二是结构上有一种呼应美;三是升华小说主题。


  1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14、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虽然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1] [2]  下一页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