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一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各课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各课复习要点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29918 次 | 栏目:初一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一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各课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各课复习要点

  《童趣》复习要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余忆童稚时 余 :我 童稚 :童年

  能张目对日 张目:睁开眼睛

  对日:直视太阳

  明察秋毫 秋毫:比喻极细小的事物

  见藐小之物 之:的

  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其:它的

  故时有物外之情 故 ;所以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私:私下 拟:比 于:在

  则或千或百 则:就 或:有时

  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为:因为 之:代词这(指观蚊) 强:通“僵”,僵硬。

  有留蚊于素帐中

  于:在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使之冲烟而飞鸣 之:它们

  作青云白鹤观 作:当做 观:景象,景观

  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然。 唳:鸟鸣

  为之怡然称快 为 :因为 之:这(指戏蚊)怡然:愉快的样子

  蹲其身,使与台齐 其:自己的

  以从草为林 以:把 为:当着

  凹者为壑 壑:山沟,山谷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观之,兴正浓 兴:兴趣

  盖一癞蛤蟆 盖:原来(是)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余年幼,方出神 方:正

  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二、一词多义归纳

  ①之:见藐小之物/故时有物外之趣 助词,的

  昂首观之/使之冲烟而飞鸣 代词,它们;代夏蚊

  项为之强 这, 代词, 代“昂首观之”这件事

  为之怡然称快 代词,代“果如鹤唳云端”

  观之,兴正浓 代词,代“二虫斗草间”

  驱之别院 它,代词, 代癞虾蟆

  心之所向 舒缓语气,不译

  ②为:为之怡然称快/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当作)

  ③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把)

  ④观: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昂首观之(看)

  ⑤而: 使之冲烟而飞鸣/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承接)

  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童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复。本文依次写了①观蚊戏蚊 ②神游“山林” ③鞭逐虾蟆 三件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其中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要通过 联想和想象 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有想象之趣,比如:“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 有细察之趣,比如:“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等句;有童稚之趣,比如:“神定,捉虾蟆……别院”。

  2、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①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②点明文章的主旨

  3、“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4、作者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是怎样产生

  的?

  “物外之趣”指的是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5、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你认为怎样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情趣的人。

  ①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②要善于观察事物③要富于联想和想象能力, 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6、“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运用了什么修辞?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 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在结构上与上文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7、找出本文中出现的常见的成语并解释:

  ⑴明察秋毫: 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⑵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⑶庞然大物: 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⑷夏蚊成雷: 形容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

  8、“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然到来,自然就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了。

  《论语》十则 复习要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时常 习:复习 “说”同“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 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自:从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不亦君子乎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交:交往 信: 诚实,真诚

  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 复习

  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为师矣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当

  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

  诲汝知之乎 诲:教导 女:同“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 是

  是知也 是:这 知:同“智”,智慧,聪明

  见贤思齐焉 思:想,想要 齐:看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省:反省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读书人 弘毅:刚强,勇毅

  仁以为己任 仁:实现仁 以:把 为:作为

  死而后已 已:停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这 凋:凋谢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可以:能够 行:奉行

  其恕乎 其:大概,也许 恕: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要的 勿:不要 施:施加

  二、一词多义归纳

  1、而:

  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表 顺 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但是,却

  ③ 任重而道远 表 并列:

  ④ 拔山倒树而来 表 修饰

  2、焉:

  ① 见贤思齐焉 语气助词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兼词“于之”,在其中

  3、其:

  ① 其恕乎 大概,也许 表猜测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 蹲其身

  代词,他们的 、其中的、 自己的

  4、之:

  ①知之为知之 代词:它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它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代词:它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的

  ③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5、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②可以为师矣 做,当

  ③仁以为己任 当作

  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在我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喜迎来客,《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这句话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考验。

[1] [2]  下一页

TAG: 年级语文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