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三语文课堂增添些“兴趣”
11-01 11:48:31 | 浏览次数: 60918 次 | 栏目:综合知识
标签:综合知识,http://www.manfen6.com
给高三语文课堂增添些“兴趣”,
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 王力
由于应试的原因,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多以习题为主,使语文教学简单化,学生学习方式单调化,这进一步加剧了语文课的边缘化的趋势,与语文教学的本质渐行渐远。课堂上语文教师教的苦恼,学生学习的情绪不高,精神状态不佳,上课效率低下,而这一切都源于高三语文课堂语文味的丧失,而学生学习兴趣是高三语文课堂语文味的重要基础。
一、课前朗读,调动兴趣。
高三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时间、精力有限;对于语文学科,也不是很重视,到了上语文课的时间,学生不是趴在桌子上打盹,就是还再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不能按时进入上课状态,严重干扰了上课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与效率。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的开头就没开好,在这样混乱状态中,学生对将要上的语文课的内容没有什么“期待视野”,也谈不上什么“前理解”。
根据这种现状以及高三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一面是学生对待语文学习漫不经心,一面是语文学习任务还相当重,基础知识还不牢固,尤其是许多该背诵的篇目学生还没有背熟。所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5分钟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及时进入语文上课状态。在上课前的5分钟,要求语文课代表组织,全班进行合唱式的齐声朗读的活动。朗读的主要材料就是初、高中语文教材1——6册的古诗文,尤其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名篇。从初中第1册开始到高中第6册,这样反复循环进行,直到背熟。这个活动一开始需要语文教师的督促,等养学生成习惯以后,交给语文课代表负责组织,学生也会自觉参与,不再需要督促。这种临时性的朗读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与国家教育部倡导的经典诵读活动要求相一致;二是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符,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名篇;三是可以改变学生在上课前的昏昏欲睡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进入到上语文课的状态;四是可以解决学生对上过的名篇名句背诵不到位的问题,督促他们熟悉、背诵,对高考默写也是一种促进;五是让学生反复涵咏语文课文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增强自觉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他们对语文的态度。从实践来看,学生是很喜欢朗读的,有时读一篇还嫌不够,一读不可收拾,彻底改变了上课前的精神状态。
二、善用情景,培养兴趣
现在高三的语文课大多是以应试为中心组织教学,而缺少语文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情境可以利用,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找回久违的语文味。记得有一年带高三,那天恰逢立春,但教室外面依然是大雪纷纷,我在上课的一刹那,我想起了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就临时改变了原先准备好的上课流程,就对学生说,请大家集体朗诵一下毛泽东那首很著名的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随着我给学生的提示,学生朗朗的书声飘出了窗外,与外面银白的世界融为一体,久久地回荡在天地之间。他们在朗诵时也是心领神会,面对此时此景,有我对他们的鼓励,也有对对他们的祝愿。尽管春天就在眼前,但严寒依旧,他们还需要不懈地坚持,更重要的是,待到春暖花开之时,但愿他们每个人都已胸有成竹,自己也能成为万千灿烂春花之中开得最美的一朵。读着毛泽东的词,学生此时已是情绪盎然,仿佛教室里也有了暖暖的春意。
语文是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而生活中许多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都长期在外地打工。学生学习繁忙,家长辛苦奔波。学生和家长的联系也较少,时间长了,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一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万里河山,已是春意盎然。恰逢学校语文考试,在语言运用题中,我就设计了一道题:让学生以自己的口吻,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条手机短信,要求要有真情实感,体现儿女的关切或感激之情。在讲评过程中,让学生读了他们所写的短信,从中发现,有些学生写得比较成功,既有修辞也有真情,其中一个学生写的几句:“抓一缕和风,带给你春天的清凉;掬一把花香,送给你春天的芬芳。”总之,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以生活化、情景化的方式,培养、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语言表现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亲近语文,而且在生活中能运用语文,使紧张、枯燥的高三学习生活有了一些诗意。
三、交流分享,表现兴趣
高三的语文课堂一定要尽可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否则一些人思想就会开小差,精神不集中,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实,高三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大多内容,经过学生自己阅读,查阅资料或工具书,或者学生之间的讨论、探究,自己就可以搞懂,在此情况之下,让学生最大范围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充分活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建设,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益。在上课过程中,针对某个问题,可以先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有了一定的结果,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展示,再让其他同学补充。再次,在学生的自我表现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让他们坚持正确的做法,在他们思维的困难与盲点之处给予有效的支援。如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以及语病的诊断,可以提问学生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集中予以解决。还如,一篇典型的作文,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全班宣读,然后让学生议一议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归纳整理,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鉴赏与评价的理念,认识自己在写作存在的缺失,使自己的理性写作意识不断得以提高,在语文高考中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自己的作文特色。
交流与分享本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意,也就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高三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或升入高等学府,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目标,学会用语言运用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的交流与分享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语言表现兴趣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精讲精练,巩固兴趣
语文教学是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方面的训练,但高三的语文课堂教学容易出现的极端现象是:教师满堂灌或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这两种教学方式大多相伴而行,都是比较低效而欠科学的,浪费了师生的时间、精力,也挫伤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违背,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对语言掌握的训练简单化为单纯性的、机械性的做题。所以在高三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的量要适中,精讲精练不失为一条好的原则。
以诗歌鉴赏中的语言类题目为例。诗歌鉴赏中语言类考题基本题型有三种,即“诗眼”(炼字)类、语言特色类、不同版本(说法)的语言比较类。如“诗眼”类的题目,可以2004年全国Ⅱ卷的诗歌鉴赏题为例,考的是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其中有一问题,“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经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答这类题可以分三步走,(1)解释“闹”的意义,(2)描绘“闹”所表现的意境,(3)说明“闹”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其它的诗眼类题都可仿照此题的步骤完成解答。练习可以选用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2005年的辽宁高考诗歌鉴赏题、2008年的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这样,练习的题量不是很大,学生很快就可掌握这一类题的解法,也不至于引起学生的厌烦感。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以学生自己完成为主,教师可巡回稍加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即可,不必再详细讲解。
TAG:
课堂 高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