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综合知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

11-01 11:51:25 | 浏览次数: 49218 次 | 栏目:综合知识
标签:综合知识,http://www.manfen6.com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6.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典型失误】易选C

【错因分析】为何没有选D,主要是信息不能有效找寻并对照、判定。而误选C,则是未能统观全文,到第3段去得到印证,误以为是“无中生有”。

【参考答案】D

17.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典型失误】易选C

【错因分析】解题思路不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提炼并对照、判定。

【参考答案】B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典型失误】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错因分析】思维平庸,且不够周密。具体而言,答题草率,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信息筛选不全面。

【参考答案】(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1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典型失误】答案一:(1)聪明好学,刻苦用功;(2)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3)专注学问,博览群书,潜心研究;(4)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答案二:(1)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2)治学方法得当;(3)广泛交游。

【错因分析】一是思维肤浅,心态浮躁,不能在原文中仔细而准确地找寻有效信息。二是抽象的逻辑思维欠缺,找到了有效信息,又不会提炼概括,只会摘抄原文语句,如答案一。其实,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可依据文本,从作者的行文思路中找寻信息并加以概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三是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虽概括了,但在作答时又未能做到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因而答案显得笼统空泛。如答案二即是。

【参考答案】(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例2、(2008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C。

【典型失误】

错答:“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错因分析】

本题以两个句子设问来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主要是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解读能力。

第一句话,“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于是考生便在本句的下一句中找到答案:“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这应该是对的,但不完满,因为这答案没能完整地解读文意。文章中既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同样是对DNA,说法却不一样,显然,是观察、判断的角度不同所致。正因此,原文的表述分别是:“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在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在分析第一句的含义时,就必须明确“某种本质意义”的含义。通过对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某种本质意义”指的是“生物的进化方式”。因此第一句的答案就可以整理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