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高中语文学习高二语文辅导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

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

11-01 12:05:13 | 浏览次数: 388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辅导
标签:高二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

  可是,面对越走越远,偏离自己设计初衷的讲稿,我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靳彤教授说,有争议的课才是好课,可是,争论到最后,我把自己搞丢了!

  我不知道“恢复”从何入手。

  于是,重新读剧本,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抄课文。

  一直很喜欢在纸上书写的感觉,不紧不慢,有声有色。但又安于在键盘上敲击的习惯,快捷易行,干净整齐。于是,习惯常常战胜了兴趣。就像教学,一篇课文,一堂课总有太多选择,设计成这样,又想上成那样;似乎这样讲师生都舒服,那样上听课的老师专家也许更容易认可。欲忍不忍,欲罢不能,最后才不甘心的上了一条船。如果课堂效果不好就自我安慰,是学生预习不充分造成的,这个班思维不行,专家的标准太多无所是从等等。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自己顾虑太多,顾忌太多:专家的意见如何体现,名师的关系如何平衡,我的水平如何展示,学校领导同事如何看我。

  殊不知,我忘记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一堂课的要义──学生的收获。我无法否认的是,最终站在讲台上实施教学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没有谁会冲上讲台,夺过我的粉笔,要我按照他的意见上课。决定的权力在我自己,好坏成败,是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别人。也许有人会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人心就是江湖,怎么退得出。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江湖,一切的风云险恶,血雨腥风都是自己内心的世相,取舍只在一念之间。

  有时候我们得为守住自己的东西而战,我们习惯了守住自己的财产,守住自己的工作,守住学科系数,我们最乐意妥协的是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设计理念。

  我们都只是历史的过客,我们没有世界大战可以经历,也没有恐怖袭击可以惊慌,我们的战争充其量不过是内心之战:我们最大的恐慌就是自己的选择。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有保质期的,一不留神就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们对教学的热忱、鲜活的思维和初生牛犊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勇气,也会慢慢因为抽干空气而萎缩,最终的结局似乎就是可以在讲台上讲下去,不紧不慢,不冷不热,不好不坏。就像超市里真空包装的食品,延长保质期换来的是色香味俱无,唯一的结果是还可以吃。

  虚假的成就感迟早要与坚实的真相产生碰撞。成功的含义不在于要得到什么,而在于你从那个奋斗的起点走了多远。

  思想终于从加法走向了减法,轻装起程。

  接下来的几天,我把自己关进书房。读《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英]L·比尼恩,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读《莎士比亚与现代西方戏剧》(孙家琇,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阅读帮助我进一步理顺了思路,强化了思维深度。全新设计的结束语,将定位提升到中国文化传统魅力和民族自豪感的层面;细化课堂教学语言,第一次书面整理成2000多字的《课堂上必须要说的话》;导语也重新设计,增删课堂素材;调整思路顺序,修改充实学生课堂素材;在最后加入赠送《窦娥冤》剧本和相关研究论文的延伸环节。

  11月11日上午,易晓老师停下手里的工作,逐字审阅修改我的讲稿。

  11月11日晚上,我到朱老师家,对教学设计和课件做最后的调整。

  当时,有一种豁出去的感觉,仿佛自己不是要去上课,而是去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悲壮地就义。

  到广安住进宾馆后,马上到广安二中熟悉比赛场地和多媒体设备,随后见高2010级5班学生。学生是实验班,见面很愉快,加之正好有一节自习课,我便带着他们预习课文和课堂素材资料,诵读课文,纠正字音,点拨情绪,并且还准备第二天早上早自习再去一下,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当我回到宾馆兴奋地向王老师汇报见面情况时,王老师却制止了我第二天去上早自习的行为,提醒我要给学生留下期待,留下新鲜感,所谓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去多了,适得其反。

  那一刻,我为自己的得意忘形和稚嫩冲动而感到惭愧。

  晚饭后,我没有出去,而是回到房间,把课文又工整地抄了一遍,重新在课文上作了一遍批注,把课堂流程计时演练了一遍。

  11月13日,重新调整的教学设计顺利实施。

  当下课铃响起时,掌声响起时,我看到了左侧嘉宾席里何老师和王老师会心的笑容,也看到了四川师大文学院刘永康、许书明和靳彤教授赞许的眼神。

  我知道,自己没有光荣就义,而是在专家和前辈的锤炼下涅槃了。

  我不知道,一个更严峻的挑战正无可逃避地向我袭来。


  时间:2008年11月28日

  地点:重庆市 重庆八中高2010级15班

  事件:参加2008年全国首届“语文教坛新星杯”课堂教学大赛

  我只是一个临时被征召去前线的士兵,甚或,是一只突然被赶上架子的鸭子。

  2008年11月14日,朱丹老师通知我,因为易晓老师忙于高三“一诊”迎考和锦江区的教研工作,分身乏术,经学校研究决定,由我代替易晓老师参加四川省的选拔赛。

  11月15日,我收到了易晓老师转来的两份通知。《全国首届“教坛新星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通知》、《全国首届“教坛新星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四川省选拔评审通知》,看完通知,我是心虚的。这一次,我连恐慌的时间都没有。

  20日前,我准备好了包括成都市推荐意见、教学说课稿(2000字)、课堂教学预演光盘等在内的的所有参加四川省选拔评审的所有资料。

  24日,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许书明教授发来了书面通知,《窦娥冤》被评为高中组一等奖,将代表四川省参加11月28在重庆市举行的全国首届“教坛新星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

  刘永康教授特意到我夫人的办公室,让她转告我三点建议:

  1、“导入”部分的时间太长,流行音乐的资料要压缩;

  2、上课要有激情;

  3、注意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许书明教授代表评审组转达修改意见:

  1、“导入”部分在时间上应严格控制。“导入”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定向、激趣。

  2、提增讲课激情。

  3、突显本次大赛主题:学习方式变革与语文课堂教学。

  还有什么能比离开大学校园多年以后又能聆听恩师教诲更让人激动兴奋的事情呢?

  接下来的时间,我再一次把自己关进了书房,几乎是整夜地“啃”《元代文学史》(邓绍基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在深夜里一次次去触摸那个连生卒年月和生平都不详的关汉卿,一次次去靠近那个将19岁的颈项坦然伸向屠刀的窦娥。

  有两本小书是必须提及的,《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和《罗兰·巴特尔随笔选》(罗兰·巴特尔,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因为它们帮助我进一步从文艺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剧本作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研读理论著作的同时,和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学论研究室几位教授的邮件往来也给我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首先,紧贴时事,将三则新闻链接进课堂:

  1、2008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对4338个受访者进行了在线调查。结果显示,60.7%的受访者支持把京剧作为全国中小学的必修内容;而反对者仅为24.9%。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之美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

  2、2008年3月,教育部下发文件,从2008年3月20日到2009年7月,将在全国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学生将欣赏、学唱“国粹”京剧。3月21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

  3、《光明日报》关于日本著名的京剧活动家津田忠彦的报道。

  同时,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评述插入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将第二稿里因为担心教学目标不集中而删除的课堂延伸拓展环节进行全新设计和定位,把一年前从讲稿中删去的七娃的《窦娥冤,还是楚州百姓冤?》又放回了设计中,连同后来找到的王龙《窦娥该当何罪?》张燕瑾《〈窦娥冤〉的悲剧价值》、赵小红《窦娥冤,仅仅是一己之冤?》等3篇文章整合成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的素材。

  11月27日上午,刘永康和许书明两位教授把我和朱老师叫到他们的房间,听我说课,详细询问最后多元解读和延伸阅读环节的细节设计。

  11月27日晚上,朱老师还到房间督促我熟读课文,提醒我注意课堂语调,为我打气鼓劲。

  11月28日上午10点,我走进重庆八中的多媒体教室。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同仁的面前,和高2010级15班的同学一起,跨越时空,与关汉卿和窦娥完成了了一次充满理性思辨的对话。

  这次赛课,是一份珍贵而苦涩的礼物,给了我一个机会,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找到了信心,增强了教学和研究的动力;同时,通过赛课,看到了差距,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突破教学瓶颈的着力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 窦娥冤  

《那一堂《窦娥冤》是这样炼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