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www.manfen6.com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老人与海》教学实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师:我们已经走近海明威这位水面上的老人。《老人与海》水下八分之七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能通过“潜水”发现吗?
(学生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课文体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
师:你是怎么得出这种结论的呢?
生:文中的鲨鱼、大海甚至是天气都是无情的,暗喻的应该是人生道路上的坎坷。老人面对大海的坚强与奋斗,就是人与环境的抗争。这种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师:是啊!老人一直在与鲨鱼搏斗。这种搏斗的过程就是一种奋斗的过程。人活着就需要奋斗。人只有奋斗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大家说对吗?
生(齐声):对!
师:大家算是从宝山中挖出了第一桶金。谁还能接着说一说呢?
生:这篇课文还表现了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课本第28页倒数第二段是这样写的:“‘你想得太多啦,老头儿。’他高声说。他想:你倒很乐意把那条鲨鱼给弄死。”课本第29页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我弄死它是为了自卫。’老头儿又高声说,‘我把它顺顺当当地给弄死啦。’”面对鲨鱼这种危险的动物,他仍然可以乐观地面对,这是一种乐观向上的自我鼓励。
师:这时候,老人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很骄傲,当然也有经历生与死较量后的放松。这种放松中也透露着乐观。
师:这种自我安慰的乐观精神有时候真的很鼓舞人心。谁再说一说呢?
生:我读出了精神与肉体的辩证关系。
师(惊讶):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生:“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人只要精神上不放弃,即使肉体消失了,也会永存于世;相反,如果人没有精神了,那活着的肉体就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的确,在精神和肉体之间,精神比肉体更重要。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就是要从国民健康的肉体中拯救出更伟大的精神来。
(掌声响起。)
师:好一个精神比肉体更重要的辩证关系!这个观点很新鲜。我怎么就没读出来呢?我们在座的都是有精神追求的人,都是有灵魂的人,同学们还能发现什么吗?
生:我觉得课文体现了对人性的追求。
师:人性,一个含义多么丰富的词啊!你是怎么想到这个词的?
生:我认为,老人是勇敢的人类的化身,海是人类要征服的一切。人类的不完美促使人类追求,人类的追求成就了人类的完美。
师:这句话很有哲理,请再说一遍。
生:人类的不完美促使人类追求,人类的追求成就了人类的完美。(掌声响起。)我觉得,《老人与海》就不仅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还诠释了人类活着应具备的品格,如乐观、永不言败等。还有,人类应该去赞美和爱对手,因为它们能增强人类克服困难的乐趣和勇气。
师:这句话很有韵味!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老人对第一条鲨鱼是赞美的。课本第26页有“它的脊背像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皮是光滑的、漂亮的”,第28页最下面有“他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
师:是的,对于现在或曾经的敌人,只要他们有可取之处,我们就应该有赞美的勇气。前不久,日本大地震后网上疯传着一幅“日本地震了,太好了”的群乐图。我觉得,日本人也好,中国人也好,都是人类的一部分。虽然有日本人曾经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但那都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所为,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民来说,他们都是无辜的。因此,我们不能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永远仇恨每一个日本人,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学习他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当然,我们也要有悲悯之心,勇敢地善待每一个遭灾受难的人。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伟大起来,我们中国才能永远骄傲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掌声响起。)显然,对敌人的宽容和赞美,也是《老人与海》要表现的思想内涵之一。
生:老师,敌人也有不同的类型,因此我们也应该有不同的态度。课本第29页写鲨鱼时说,它是专食腐烂东西的,又凶残嗜杀,饥饿的时候甚至咬船桨,还偷袭海龟,就像社会上那些欺凌弱小的败类,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觉得,这样的敌人是不值得赞美的,对待卑劣者我们就应该给予不屑。
(掌声响起。)
师(微笑):你是说不是好东西就不用好词语描绘吧?他用对比阅读的方法,不仅悟出了对待不同的敌人要用不同的态度的道理,用的还是辩证法。说得太好了!
生:我和他们的观点不一样。课本第28页说:“我猜想一定是罪过,虽然我把鱼弄死是为了养活自己,也为了养活许多人。不过,那样一来什么都是罪过了。”这说明“我”内心纠结,也道出了“我”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因此,我觉得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归属的,人如此,动物也如此,如果我们强行夺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我们终究会失去很多。比如,马林鱼属于大海,尽管老人经历多次搏斗终于把它捕回来了,但他最后还是失去了很多。
师:你的观点让我想起了上学期学过的《赤壁赋》里的话——“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生(齐声和):“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师:是啊!我们不能因为觉得自己是万物之灵长,就可以强取万物。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对动物的剿杀,对自然的破坏,都是人类犯下的错误。我们人类的确应该学会忏悔。我们从课文里也可以读到人类这种赎罪与悔过的意识。比如,课本第28页就有这样的心理描写——“此外,我还觉得这样做是一桩罪过”,“把一条鱼弄死也许是一桩罪过”,“有些人是专门来考虑犯罪的事儿的”。同学们再找找,看看课文中还有类似的描写吗?
生:课本第33页有“他提高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这是“我”在反思自己的捕捞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表现了一种对“越权”的自责和悔恨。
师: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类似的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小狗包弟》。巴金面对“人性不如狗性”的文革现实,为人性感到悲哀,为自己的行为而忏悔,更勇于向狗道歉。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难道不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吗?《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就这样悔恨地说:“我真盼望这是一场梦,但愿我根本没有把它钓上来。鱼啊,这件事可真叫我不好受。从头错到底啦。”如果老人与大马林鱼、鲨鱼都相安无事该多好啊!那样的话,老人的世界就是一片安宁。显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课文要表现的思想内涵之一。
生:的确,人类不能因为自己是高等动物就滥杀无辜,而是要学会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显然,《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但我们还是应该学习他面对失败的精神。
生:我觉得,老人身上还有一种尊重被征服者的精神。比如,课本第32页就这样写:“他总喜欢想到这条死去的鱼,想到要是它能够随意地游来游去,它会怎么样去对付一条鲨鱼。”显然,大马林鱼虽然被他杀死了,但他仍然把大马林鱼当成可以与鲨鱼搏斗的强者。
师:很好!这应该与对自然的尊重和平等观念是一个类型。
生:从课文第32页的心理描写中,我还读出了老人在挫折面前永远都保持希望的信念。
师:老人水下的世界越来越丰富了,同学们的手也越举越高啦!谁还有说的呢?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课堂的主人。
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人的失败与准备不充分有关。课文第33页中老人的无可奈何表现得很明显。如果老人有朋友相伴,而且装备也更好,他一定能成功带回大马林鱼。
师:这又是我没能读出来的。佩服!不过,老人为什么没有朋友相伴呢?
生:圣地亚哥连续84天捕不到鱼,大家都认为他走“背运”,所以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出海捕渔。就连那个小孩也不去帮他了。你说,他捕渔时能不孤独吗?
师:是啊!老人眼前“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就是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除此之外“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孤独感呢?同学们还记得海明威吗?写这部作品时的海明威孤独吗?
生:海明威应该很孤独。亲历二战战火的海明威身心都受过创伤,创作低谷期好不容易写出来的小说《过河入林》又遭到嘲讽,所以创作《老人与海》时的他很孤独。
师:当时的海明威的确很孤独。我们只要仔细读《老人与海》,再联系海明威的生平,就会明显地感觉到他是在写自己——流露了许多他灵魂深处最本质的东西,如孤独、自信、好斗、刚强等。显然,《老人与海》这部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就是海明威永不屈服的宣言。
(掌声响起。)
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一旦你失败或背运,就会有朋友离你而去。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师:你的解读可以理解为老人的这种孤独应该是一种时代特征,能够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奇妙关系——你得势的时候,花儿红有人捧,你失势的时候,谁都不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