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做一点回答。
2、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范例,在文中做尽可能的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和很多自读课文一样,本文虽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可供鉴赏学习的角度很多。从写人记事的角度,从演讲技巧的角度,从情感熏陶的角度,从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讲之处。如果只是从中择选一个角度来上,却忽略了文本的多种阅读角度和阅读价值的实现。因此,结合文章的写作中心“演讲”和平时的课堂演讲,我又设计了一个教学目标:感知演讲的基本技能。这一目标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又与上面的目标相平行,在构想中,是希望学生任意选择角度进行讨论交流,并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这样,自读课文就成为学生阅读的材料,而不只是教师讲解的材料,既是资源共有,也是成果共享,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又保证了学习的目的性。当然,既是自读,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有两点就很重要:一要保证学生的预习是真正独立的,而不是从教辅书上抄来的;二要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带着疑问来上课。我想,这才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要尽可能透彻的预读分析课文,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带给了我很多惊喜,也给听课老师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他们完全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正音释文,分析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体验着学习语文的快乐。
但是,很遗憾的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课堂的节奏还是快了,学生提问和释疑的耗时过长,这虽是本节课的亮点,却使很多教学细节不能展开,教师成了幻灯片的放映师,没能留给学生消化的时间。尤其是学生演讲和点评的环节,根本是仓促进行,失去了应有之义。在课后交流中,很多老师讲到了这一问题,认为是否可以把教学目标再精简,比如只讲人物性格,或只讲演讲技能。我认为,如果只讲一点,那与我对自读课文的理解又相违背了,看来需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