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喜出望外:学生读名著读出了情绪,这是阅读要追求的最理想境界,也是写作要捕捉的最理想契机。
而当我请同学们追寻“情绪”从何而来,面对诱人的现代生活,“失落”何因,我们究竟“失落”了什么时,同学们又一时语塞──很显然,写作时机还不成熟。
我引导同学们找出《故都的秋》中自己最欣赏的秋景,细细品读。当同学们兴致极高的时候,我趁机点拨道:“作者追求‘清’‘ 静’ ,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这正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忧虑和冷落的阴影的映现。而我们面对的是现代生活,物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何以会‘失落’ ?我们究竟‘失落’了什么呢?”
我又请同学们去“踏秋”。学校教学楼后面有一片杉树林,树下铺着厚厚的细碎柔软的杉叶,踏上去柔软无声,却温润有情,使人产生回归大自然的愉悦感,甚至有投入母亲怀抱的亲切感。有的同学兴奋地躺在“杉叶毯”上不愿起来。
同学们的情绪在聚集,在升腾,我趁势再给淬把火,让同学们的情绪进一步奔涌起来。我给大家描述往昔春天桃红柳绿的美丽,夏天的夜晚,烧起一堆艾火,几家邻居聚在一起,听年长的讲故事的情景。我谈了我对现代生活的感受:人们的淳朴似乎已成过去,这确实让我觉得失落;乡村“门虽设而常关”的情景更让我感到悲哀。就连孩提时代听起来揪心的凄厉的狼嚎,也变成了今天莫名的怀念,这让我们不得不思索,现代的文明气息中究竟缺失了什么。
同学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他们列举了大量的现代物资文明背后的“缺失”──水泥设施多了,人离大自然远了;规划的楼房多了,红花绿柳少了;生活水平上档次了,邻居交往少了;现代人商业气息多了,淳朴自然少了;物资文明多了,传统美德少了;人们追求的产值、利润多了,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新的空气、涓涓的清流少了……
我及时地给学生列了写作参考题:⑴ 《面对现代生活的思考》;⑵ 《悠悠乡情梦里寻》;⑶ 《面对现代文明,我想说》;⑷ 自拟题。结果,出了一批优秀作文,邵贤敏同学的《山情》,陶有萍同学的《明月永远伴我行》,武福瑞同学的《啊,那片抹不去的绿》,还获得安徽省第一届青少年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
回顾这一次令人欣喜的写作活动,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选择适当的刺激物,刺激学生心中的情绪,让它从朦胧到清晰,再逐渐聚集,升腾,奔涌,最后如地下的岩浆,以无可遏制之势突然喷发──这就是适时地为学生架起心灵的绿色通道,“让 ‘自我’ 在心灵的天空鼓翼,从一个自我飞向另一个自我 ”(纪伯伦语)──这是写出优秀作文的一条捷径。
TAG: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