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辅导直面“爱情”坦诚交流──《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直面“爱情”坦诚交流──《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11-01 11:47:52 | 浏览次数: 55318 次 | 栏目:九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九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直面“爱情”坦诚交流──《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
重庆市万州区国本中学 晏玉丰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在今天的教学中,让老师和家长都很棘手的问题是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有人云:这不是“早恋”,而是“早熟”,或者“交往过密”。其实,这一现象说到底,就是由于中学生生理的成熟而对异性未知领域产生的好奇心,进而渴望探求的心理现象,发展成为所谓的“爱情”。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致女儿的信》中用生动曲折的童话讲述了这人类最崇高的情感“爱情”中所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所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不能把它简单的等同于性爱和繁衍后代。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童话故事中,讲到上帝三次看到的情形,当上帝教给了他们如何筑造窝棚的方法,又把铲子给了男人、谷粒给了女人之后并且说:“生活下去,繁衍后代吧。”一年之后,上帝看的是“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而此刻的上帝感到迷惑、惊慌。五十年后的同一天上帝再次光临人类时,窝棚变成木造房屋,荒地变成果园,地里一片金黄的麦穗,儿女们在收割,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上帝从老头、老太婆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而且有一种新的东西“忠诚”。又过三年之后,上帝来到人间看到老头坐在土丘上,双眼充满忧郁悲伤,这是对去世的老婆的“心灵的追念”。然而在更远处则是金色的田野,火红的曙光,许多的青年男女构成一幅更为广阔灿烂的爱情的生活画面,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衷败的纽带。在西方人看来创了一切的“上帝”面对人类爱情的伟大力量时,也只能“怒不可遏”最后是不可理解,带着深深的沉思离去,而人却成了大地的“上帝”。

  苏霍姆林斯基用这样生动有趣的童话诠释了女儿的提问什么是爱情。笔者认为爱情的过程,是人类这种高尚情感的升华和结晶的过程,又是一种经得起雨雪风霜严峻考验的,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生产劳动并且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因此,爱情不是一时冲动、简单的海誓山盟、生死相随,而是经得起世纪考验的“忠诚”和永恒的“追念”。它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润滑剂和推动器。

  当今中学生“早恋”现象中所缺乏的对爱情价值的真正意义的正确认识,我对“早恋”现象进行了分析,大致有四种原因:

  1、多种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增加了学生“爱情”的信息量,挡不住的诱惑,成为他们的早熟的催化剂(由好感到爱情)。

  2、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生理发展大约提前了2年。中学生缺乏自控力,想象探索异地的奥秘(青春触动发展成爱情)。

  3、有的中学生只图享乐“青春年少”追求时尚(由享乐到爱情)。

  4、夫妻情感不融洽(或家庭教育有问题),使孩子相对孤独,想寻求异性的理解和保护(由同情发展到爱情)。而这些让中学生迷茫而过早步入了“爱河”,有的甚至不能自拔,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而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他们没有树自己的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对中学生中“早恋”现象进行抽样调查,初中生早恋的20对中成年结婚为零,高中生20对中成年结婚两对,离婚一对。因为初中生“早恋”影响学习和前途的为98%,高中生因“早恋”影响学习和前途的95%,20对夫妻离异家庭学生“早恋”19名,并且严重影响学习。有的甚至于离家出走。因此中学生“早恋”上演了中学生成长道路上一幕一又一幕的悲剧。然而,苏霍姆林斯基当十四岁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的时间,他却坦然地面对和女儿进行心灵的沟通,并用故事讲述了这一抽象又难启齿的道理。他对女儿说,“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又何然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正在跨越生理、心理的成熟的界限呢?

  其实中学生应在“成为有智慧的人”上下功夫。一个有“智慧”的中学生,他是不会目光短浅,只图享乐在前,他是不会妄自菲薄,沉迷于灯红酒绿,他是不会委身金钱利诱,屈服于暂时的困难。有“智慧”的中学生他应是把自己的学习和理想联系在一起,让自己学中的一个个近期目标组成自己的远大理想,把自己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自己学有所成之后,在建设祖国的共同事业中去寻找志同道合的“知音”。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同学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爱情观,仅有十四岁的女儿能够大胆地向父亲提出什么是“爱情”,同时得到父亲慈母般的回答,这本身就体现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女儿平等和谐的父子关系,蕴含着父亲平时对孩子循循善诱的教诲,让孩子从这样的教育中饱尝亲情的关爱。我们许多家长老师与孩子形成一道天然的代沟,以严父、严师的姿态对待孩子,让孩子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象这样的孩子有心理话,他能和你讲吗?他有许多的秘密能去告诉你吗?因此这样学生他只能在同龄人中去寻找倾诉的对象,于是久之便成知己,他们相互的不足又不能相互发现,有的简直是“臭味相投”、“一见钟情”难以割舍,就这样造成中学生“早恋”现象。此时如能遇长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直面“爱情”和孩子坦诚交流,指导孩子正确对待“早恋”,处理好自己生理和心理成熟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能让中学生克服“早恋”,踏实学习,扬起青春的风帆,在实现人生远大理想的航线上,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TAG: 教学反思  爱情  

《直面“爱情”坦诚交流──《致女儿的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