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辅导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

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

11-01 11:48:31 | 浏览次数: 24618 次 | 栏目:九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九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

  内容5:

  按张定远(智叟?)的立场来“评价愚公这个人”;以当事人(受害的现代人?)的身份来“评价愚公这个人”。为什么“假如智叟来做总结”?为什么“假如愚公早就料到帝会‘感其诚’”?为什么“假设‘时至今日,尚未休矣’”?为什么“而今的你”就一定是这幅样子?为什么继续挖山就必定是“受罪”?如果不交代这些,而只是让学生沿着教师所规划的线路应答教师所诱导的问题,就像一家当地报纸对《愚公移山》的现场采访录所说,此时“学生的回答更加天马行空”⑾,那么在教什么呢?学生在学什么呢?将基于现代生活的学生与“愚公”的“对话”,跟后面所展示的那两位外教凭借西方文化来解读愚公移山的言论相比较,当可以看出“有路数”和“没路数”的区别。是不是本来就想让学生不顾路数地“思路打开来了”?我们是不是先要教点“路数”,而不只是用下发材料的观点来影响或暗示学生的思考?语文教学是不是要凸显解读方式这一侧面,那怕是“另类”解读?文章解读的关键,难道不是该问问题的地方会问问题吗?

  内容6:

  参考两位外教对《愚公移山》的评议以及下发的“阅读材料”,“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

  这个片段的教学我想从另外的角度来讨论,因为出现了新情况:第一,学生似乎忘记了刚才关于一系列“假如”的讨论。许多学生乃是按“励志故事”的解读方式来展开自己的“探究”,就像郭老师所感觉到的,“回到了我们这节课的开头”。第二,与前面一系列“假设”的讨论相比较,学生的论述系统性突然增强了许多。如果排除事先准备的情况,有理由推测是前面两位外教“讲道理”的论述方式影响了学生。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并没有认同外教的观点,郭老师在引文上打黑体的词语,比如“指望他的家人”,“运用的是体力,而不是脑力”,“愚蠢的老头”,“疯狂的老头”等等,这些词语及其所蕴涵的意思,学生在后面的陈述中均未提及。第三,有些学生有选择性地参考了下发的“阅读材料”,而所选择的点与教师所意图的有差异。比如一位同学说到“中国相对来说比较人性化”“孝字当先”,子子孙孙努力帮助完成老人的遗愿“很符合常理”,郭老师紧接着就按自己的解读方式(从强调处读出意味)牵引到“我们都喜欢儿孙满堂”,“中国人注重血缘”。再比如学生提到“愚公是个老人”,郭老师马上就牵领到“他一说话,下面的子孙就没有人表示反对意见”,而学生对“老人崇拜”的理解却认为“更有教育意义”,因为“在人一生中最弱的时期去移山,可以显出他志向的远大”。

  上面三个情况很有意思,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再做更细致的研究。我以为,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对研究来说是个很理想的课例,它鲜明而生动地呈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张力以及“教”的种种复杂情况。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教师按自己的解读理路阐释文本的意图非常明显,但似乎在学生身上没有显效;教师在这节课设计最巧、用力最猛的地方,即由一系列“假如”牵引的讨论,也许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并无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换句话说,内容4和内容5的教学,按高标准看很可能是不成功的,它根本就没有实现郭老师在教案里所允诺的“懂得真理的相对性”──在这两块里学生的应答甚至很难说与“真理”发生了关系。

  阅读《愚公移山》实录,我一直试图想象上课的情景。我关注学生的现场感受,尤其想知道他们在若干天之后心中所驻留的体验。我希望今后的课例研究能够延伸到学生;我认识到,联系学生现场感受和之后体验,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课例研究。这是《愚公移山》这堂课给我的启发,为此我要感谢郭初阳老师。
 

────────
【注释】

  ⑴ 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1(220~221)。

  ⑵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35~236)。

  ⑶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60)。

  ⑷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8)。

  ⑸ [法]德里达著,张宁译《书写与差异》[M]、三联书店,2001(15~16)。

  ⑹ 干国祥《成为课程开发者──语文教师专业化之路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刊),2004(12)。

  ⑺ 艾柯等著,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M]、三联书店,1997(140~142)。

  ⑻ 张一兵《问题式、征候阅读与意识形态》[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4~73)。

  ⑼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79)。

  ⑽ 王荣生《语文课成功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1)。

  ⑾ 金璐《愚公移山与语文变法──我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展示现场实录》[N]、金华日报,2004-10-30。

上一页  [1] [2] [3] 

TAG: 课程  

《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