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舍不够合理
也许我们潜意识中认为一次公开课,应该让听课老师听到一节完整的课,于是我们生怕遗漏了任何一点。哪些是该详的,哪些是该略讲,甚至不讲的,我们没有成熟的考虑,或者说我们还在做秀,考虑最多的可能还是要向听课老师展示些什么,而不是本节课上我们该让学生学到些什么,训练哪些能力。针对一个课时,我们的侧重训练点,人文情感渗透点在哪,似乎并没有过多考虑。比如这节课上,我个人认为作者简介可点到为止,没必要介绍他过多的生平和语言风格,端午的风俗学生一看遍知,可用最短的时间一语带过,端午的由来可删。重要的应该放在鸭蛋的特点及带给作者深深回忆的章节上。对语言的品析可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没必要单独列开来讲。看来对教材的取舍是一种智慧,更是对教材深加工的过程。
二、切入不够巧妙
我认为从风俗讲到家乡鸭的蛋,再讲到端午的鸭蛋些,那样的设计往往等到学生触摸到自己最兴趣的章节时,已经筋疲力尽了。切入点不够好。
这篇文章题目是《端午的鸭蛋》,端午那一天的鸭蛋,肯定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作者到现在还念念不忘。那么我们可以从题目切入。如可以这样设计:
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那么你能迅速找到课文哪些段落写的是这一天的鸭蛋呢?(可放在上课伊始)
生:4、5、6段
师:为什么这一天的鸭蛋让作者念念不忘呢?它曾经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乐趣呢?
生:(读后总结)挑鸭蛋,做鸭蛋络子,吃鸭蛋,做鸭蛋灯这些童年的生活给作者留下了回味的余香。
师:你最喜欢哪一个生活细节?仔细读品味,然后合上书,眯起眼细细回忆,再用你的语言美美地描述一下你似乎看到了些什么,好吗?(可指导朗读,品味,再用语言描述当时的细节)
生:(美读,品味,想象描述)
师:那么课文除了写这一天的蛋之外,还写到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
我这样设计有好处一在: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最富生活情趣的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状态,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锻炼学生对语言的品读赏析能力,想象表达能力。三在:最容易形成师生对文本的共鸣,使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形成最有效的情感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