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课题、作者)
师:有谁能和老师一起朗读这篇文章呢?
生:纷纷举手。
(师生共读全文:五名学生分别朗读前五段,师朗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都读的比较流畅。请问文章写了哪几种雪景?
生: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
(板书:江南的雪景、朔方的雪景)
师: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来描写两处雪景的。先请大家默读一至三段,思考江南的雪景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生:默读(略)。
生:江南的雪蕴含着生机。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句子“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的它们嗡嗡的闹着”看出来的。
师:你为什么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出“江南的雪蕴含着生机”?
生:从“闹”字可以看出生机盎然的情景。
师:是啊,其实,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也有类似的描写,大家还记得吗?
生:“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师:说得好,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作者的眼前真的出现了这种景吗?
生:没有,是想象得到的。
师:作者有烂漫的冬花,自然联想到春天特有的动物蜂蝶忙碌的情景,从侧面很好的衬托了花的明艳,从而很好的使读者感受到了江南雪景的勃勃生机。
师:还可以看出江南雪景的什么特点?
生:“滋润美艳之至”、“雪是互相粘结的”
师:滋润美艳”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美艳”即美丽、鲜艳。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师:这里作者紧紧抓住“色彩”这一角度,如“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白中隐青,磬口的蜡梅花的深黄;杂草的冷绿”,这些色彩与雪的白相互映衬,显得五彩缤纷,足见“美艳”。
生: 还可以从句子“然而很洁白,明艳”看出江南雪景的明艳。
师:直接找到了词语“明艳”,较好!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我认为江南的雪景中孕育着生命,从句子“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看出。
师:请问对“隐约”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是啊,青春的消息虽不明显,但我们已能感受得到,那是涌动着的鲜活的生命。读罢此句,不禁使人想起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师:“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生:白皙的,光滑的。
师:对,应该是光滑的,白嫩的。而且还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应该还有健康的特点。
师:其实,富有生机的雪还在人的活动中体现出来。大家可以看第二、三两段。思考这里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动作描写。
师:大家能找出孩子们相关的动词来说说吗?
生:“做、偷、涂、拍手、点头、呵、塑”。
师:从这些动作中也可看出江南的雪蕴涵着生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江南雪的特点。
(板书:江南的雪景:滋润美艳 、蕴含生机)
师:那么北方的雪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齐读四到六段,边读边划出描写北方雪的句子。
(生齐读四到六段)
师:北方雪的特点是怎样的?
生:“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师:从哪个角度写出了雪花的特点?
生:外形。
师:为什么是永远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呢?
生:北方的天气比较干燥,寒冷。
师:因为干燥,所以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还有其他特点吗?
生:蓬勃地奋飞。
师: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生:内在的气质。
师:怎样的内在气质呢?
生:孤独。
师:你怎么去理解孤独。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孤独?
生:从词语“决不粘连”看出,因为雪总是冰冷的、坚硬的、总以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呈现,使人觉得孤独。
生:孤独是相对于南方的雪而言的:南方雪有奇花异草相映衬,陪伴北方雪的是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所以更显孤独。
师:说得好,在空旷的背景下,北方雪尤显孤独。
师小结北方雪的特点并板书。
(板书:北方的雪景:如粉如沙、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孤独)
师:作者描写了两种雪景。仅仅只是写雪景吗?
生:他是借景抒情。
师:作者要借两幅雪景抒发什么情感呢?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生:向往春天般温暖的生活。因为此文写于1921年,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描写南方的雪景,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联系时代背景谈自己的感受,很好。
生:赞扬孤独,不屈服,勇于斗争的精神。因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北方的雪正是鲁迅先生的象征。
师:结合鲁迅先生的一生看到了这种斗争精神,真的难能可贵。那么这种永不屈服、敢于斗争的精神在雪身上体现出来了吗?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雪的斗争精神?
生:词语“旋转,升腾”写出了雪战天斗地的磅礴气势。
师:课文中用了三个“旋转,升腾”,看看这三处的“旋转,升腾”有没有内在的区别?
生:沉默。
师:一时想不出,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请大家大声朗读这些语句,并加以仔细体会。生:自由朗读。
生:朗读毕,又沉默。
师:第一个旋转而且升腾的主语是什么?
生:是雪。